唐文龙:巫盐天下|乙—巫盐崛起(六)
2020-10-30
而在当时的巫溪大宁厂,在完成朝廷分配的引盐数额之外,尚有余盐可供“票盐”销售。
据光绪《大宁县志》记载:
陕西平利、安康,盐课归地丁。竹、房、兴、归,山内重冈叠巘,官盐运行不至,山民之肩挑背负,赴厂买盐者,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每盐一背,给商引钱六十文。引课不亏,而无拦截拒捕之事。
陕南安康、平利和鄂西竹溪、竹山、房县等地,自古食用大宁盐,每天各地到巫溪买盐的“盐背子”,竟有数千之多。
山山水水,大道阡陌,千千万万的人带着银两奔着宁厂而来,千千万万的人肩挑背扛着食盐奔着希望而去。
光绪年间宁厂食盐每年产销总量已达4400多吨,约相当于雍乾时期的2.7倍。
宁厂的热闹,随着历史上著名的“川盐济楚”高峰到来而达到极致。
“川盐济楚”是指因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长江水道被封,淮盐不能上运湘鄂,当局下令,将川盐的销售区域扩大到湘鄂地区,以缓解当地百姓的食盐之急。
巫溪位于川东北门户之地,这等大事巫盐肯定首当其冲,所以“川盐济楚”也有学者称为“巫盐济楚”。
历史上有过两次“巫盐济楚”的高峰,第一次是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三年(1850—1864年),26年时间巫溪大宁盐场运送出食盐达80亿斤以上,大部分由陆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