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乙—巫盐崛起(六)
  2020-10-30

小小的宁厂,承担了整个四川地区¼的盐产。

这样的辉煌,一直持续到了清朝。

清朝,大宁盐业达到极盛。巫盐的崛起,在清朝达到顶峰。

这时候的宁厂,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这时候的宁厂,热气腾腾,洋洋得意。

清朝,各种盐业政策的有效执行,激励了三峡盐业的迅速进步,宁厂自首当其冲。

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川盐实行销售制度改革,销往贵州、云南等省的川盐亦按引配售。川盐行销贵州、云南之岸称为“边岸”,所销之盐谓之“边引”,而本省各计口授盐之地则称为“计岸”,所销盐引则称为“计引”。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鹤峰、来凤、建始、宣恩、利川、长阳、咸丰、长乐等八县与川省毗连,向食云阳、大宁等厂之盐,已成习惯”,故于乾隆元年(1736)朝廷又将此八县“拨入川省作为计岸,谓之“楚八岸’”。乾隆二年,鄂西的巴东、归州、兴山三地又纳入川盐计岸,配引专门销售大宁、云阳所产盐的湖北鄂西地区就达到十一个州县。

加上原习惯食用宝源山盐泉的湖北竹山、竹溪、房县以及陕西平利、安康等地,大宁盐业销售更广,更大地激发了盐场的发展。

此时,宁厂宝源山已经有336口灶,每灶煎锅3口,共计煎锅1008口,盐民达到万人。

号称“万灶盐烟”的辉煌达到顶峰。

万民因盐业而生,国家因盐税而富。

熬盐,需烧掉大量木柴,何况熬煮了几千年的宁厂。

嘉庆年间,当地居民在县北的谭家墩发现“鸡窝煤”,并开始采挖。到道光年间,宁厂煮盐“始改炭灶,并二、三灶为一灶,共存柴灶三十四户,炭灶七十二户。”清代地理学家严如熤在《三省边防备览》里记“谭家墩口出有煤洞,煤载小舟,顺流而下,更为便当。”光绪《大宁县志》载:炭灶所产之盐,“色味稍减,成本亦轻。且柴盐价倍于炭盐,故巫、巴各口岸,多系配运炭盐,而柴盐只行本境及陕、楚各商贩。《盐法志》所谓‘色黑、味稍苦’者,盖指炭盐之耳。”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