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起来,窈窕淑女劳慰你,君子好逑大不该,年年劳慰你做鞋。
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起来,窈窕淑女劳慰你,君子好逑大不该,年年劳慰姐做鞋,缎子鞋儿绿沿边,双手捧在郎面前,情歌莫嫌针线丑,七岁死母离娘边,没有学到好针线。
关关雎鸠声闻天,在河之洲欲团圆。佛祖会上鸳鸯配,君子好逑万万年。
关关雎鸠两个人,在河之洲一片情,窈窕淑女才超群,君子好逑情义真。
究竟是先有“高高在上”,供奉在诗歌神坛的《诗经》,还是先有流传于民间的乡野村歌,不得而知。当然,除了进行学术研究,也没有较真的必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经》的编纂者把收集的民歌进行提炼总结也好,还是民间艺人从《诗经》中得到灵感进行改编传唱也罢,都是一种幸事,都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对于爱情的歌颂与赞扬。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时间的社会面貌。《诗经》里作品的作者都是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从考证,据传说是由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西汉时才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里的《风》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所以又被称为十五国风。张良皋在《巴史别观》里认为:“十五国风首为《周南》,次为《召南》,地名出于周初制定‘分陕而治’的政局。周公治陕西,召公治陕东。周南地区在汉中盆地西部,召南在汉中盆地东部和南阳盆地。‘二南’地区是周的基本地盘,泛称‘南国’;‘二南’人民是周的基本群众,但并非周族,周南人民是蜀人,召南人民是巴人;所以‘二南’实为‘蜀风’和‘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