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戊—盐味浓郁(四)
  2021-03-11

最先是将各种没有经过磨碎的整粒粮食煮成干饭,如米饭、麦饭等,待饭凉以后捏成团,再用菜叶或树叶包好饭团,随身携带食用,这是在石碓和石磨没有出现以前的一种原始形态的“粑粑”。

待碓窝等工具出现后,当地人们将煮熟的干饭放到碓窝里面舂烂,做成饼状,用菜叶或树叶包起来,随身携带,比如用米饭舂制而成的叫“米粑”,糯米饭舂制的叫“糍粑”,不仅可以用火烤软了吃,而且还可以用油煎来吃。吃糍粑比较讲究的办法,还要将糍粑切成小条或薄片,蘸上鸡蛋清再油煎,煎到糍粑表面黄而脆的时候起锅,再放上蜂糖趁热吃,外焦内糯而香甜可口。因而糍粑成为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峡江两岸人们用来祭祀祖先的供品或馈赠亲友的礼品,这也成为三峡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习俗。

随着石磨的出现,粮食加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尤其是各种粮食均可磨碎成粉,这样一来就更容易使“粑粑”成为峡江两岸人们外出随身携带的干粮。人们用大米磨成的米粉做成米粑,进而用大米浸泡磨成米浆经发酵后,做成各种自带甜味的米糕;还用小麦磨成麦粉做成麦粑,或者加入黄豆一起浸泡磨成浆以后发酵,做成带有甜味的麦粑。

“粑粑”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采集峡江两岸油桐树的肥大叶子,然后包上调成糊状的米粉或麦粉,再或者是发酵好的米浆或麦浆,包好上灶蒸熟,带有食材本身和树叶的香味,称作“桐叶粑”。

“粑粑”作为三峡地区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代表性食品,在其他地方一般被叫做“饼”,比如说在通用的《新华字典》里面就将“粑”解释为“饼类食物”。“粑粑”这一叫法作为巫巴地区人们对于类似饼类食物的统称,在方言里面可以代指零食。从词源学的角度,据考证“粑粑”应该是巴人之饼,或者说巴人之饼因巴人而得名为“粑”。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