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清

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名师、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泰国博仁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讲师,专栏作家。

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

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

胡伟清:人生易犯的两个错误
  2017-12-28

blob.png

在今年学院的授位仪式上,我以此为题,做了简短的致辞。

在去年的授位仪式上,我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讲的是“终身受益的三个习惯”(参见另一篇文章)。三个习惯也罢,两个错误也罢,不是科学研究,仅仅是我个人的感悟。


第一个错误,是没有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


比如说,该读书的时候,不好好读书,等到工作了,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了,才想起很多书都没有读。甚至,有的学生,上英语课时,做数学作业;上数学课时,看经济学专业书……

我大学毕业后,常常是,没有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

工作四年后,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工作十年,读博士。

既然要读博士,那我们就不妨与另一条路做一个比较:大学毕业直接读硕士,硕士毕业直接读博士。

由于我读的是在职博士,工作太忙,结果读了八年才毕业。

我算了一下,两个阶段的工作时间14年,读博士多花了5年(8年减掉正常学制3年),共19年。

也就是说,如果我一直读书,可能会早19年获得博士学位!

我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是2008年,年龄44岁;而如果我一直读书,则可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是1989年,25岁!

这么说吧,1989年的博士,那简直就是“香饽饽”;而到了2008年,估计只能算“窝窝头”了。

如果25岁就获得博士学位,而且是在1989年,估计1995年之前,就已经评了教授了,——甚至,在那个博士吃香的年代,有的高校,为了吸引人才,承诺一进校就给教授职称。

而我评教授的时间,晚了二十年,——当然,这与我有段时间没有在高校执教,也有一定的关系。

不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当然,这也取决于我们对“适当的时机”和 “适当的事情”的判断,有些事情,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比如结婚,到底属于什么时机的适当事情?

我觉得,有一个判断标准是,你不后悔。

如果后悔,就说明你没有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遗憾”。

但问题是,我们太多的人有太多的遗憾,和太多的后悔。

虽然我在另外的文章里说,我们不能因为“事后的结果”而否定“事前的决策”和“做事的过程”,但那是针对“不确定性”而言的。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事先就是可以确定的。但我们还是要在事后“遗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自控力差。我们容易受到这样那样的诱惑,于是我们就偏离了预定的路线,甚至方向。

有些事情,一旦时机错过,要么根本无法弥补,要么弥补的难度大增。前者,比如说,在毕业典礼或授位仪式上,你去拥抱甚至亲吻校长、院长,是可以的,——某大学今年不就发生了这么个事,还被媒体大肆宣传么;而如果不是这个时机,恐怕就不行了吧。

你在游泳池里穿比基尼,是可以的;而如果在大街上,或者会议室呢?

而弥补难度大的例子,就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沟通和记忆。

如果事先沟通,可能什么误会也没有,但事后沟通,缓解或消除误会,就增加了难度,——当然,即便是事后沟通,也总比不沟通好,——“亡羊补牢”么。

年轻时,很容易记住;年龄大了,记忆就成了问题。


第二个错误,是没有坚持做一件事。


还是以我为例,大学学物理,出来教英语,硕士学经济学,博士读管理学,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高校任职,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没有坚持做下去。

其结果,就是前边所做的事,对后边的事,没有“累积效应”,——就是说,你在前一个工作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甚至人脉关系,对后一个工作来说,基本上是“失效”的。

我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我一直干下去,会怎么样?

当然,人生不可重来,只是假设,属于英语里的“虚拟语气”。

但我觉得,无论我干哪一样,如果能够一直干到现在,成就应该比现在大吧。

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大约有这样一个规律——

只要你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层次,那么,无论你干什么,哪怕是一个“全新的事”,一个月,可以成为“外行眼里的内行”(重庆话叫“冒皮皮的专家”);一年,可以成为“熟练工”;三年,可以成为“专家”;十年,可以成为“顶级专家”,——这估计也是欧美国家的本科教育强调通识教育的主要原因吧。

有一个“十万小时定律”,说只要你坚持做十万小时,就能成功。

其实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来说,用不了十万小时。所以,就有“一万小时定律”,这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坚持一万小时,是从平凡到超凡的必要条件。

关键是,我们大多数人,不能坚持做一件事。因为越到后来,进步的难度越大,也会越“枯燥”,这是很多人难以坚持的主要原因。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总是教育我们,做事情,不要“像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但我们常常犯“猴子的错误”。

所以我写了另一篇文章:《一生一事》

人生苦短。如果我们经常犯这两类错误,则不仅苦,而且可能短(因为太累么,压力太大么)。而如果我们能够少犯这两类错误,就相当于少停顿、少后退、少走弯路,离目标也就会越近

(图片是我儿子的摄影作品)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88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