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名师、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泰国博仁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讲师,专栏作家。
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
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
1
我还没满四十岁时,居然有媒体来采访我,问我“退休后最想做的事”。
估计是因为,当时我写了一篇老龄化的文章,媒体以为我对此有所研究。
其实我没有研究。我只是有感而发而已。
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我退下后最想做的事,一是把年轻时想去没去过的地方,多去几个;二是,把年轻时想读没读的书,多读几本。”
就这么简单。
2
后来,我还真观察了一段时间,退休后人群的生活。
我发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一种是,退休后生活得更加滋润了,人似乎返老还童,容光焕发。
另一种是,退休没两年,人一下子萎缩了很多,不只是身体,包括心理,给人老态龙钟之感。
3
于是我分析,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
其实很简单,就是两点:有没有事做,有没有朋友。
没有朋友的人,就没有地方走动。人,是群体动物,这是几十万年人类基因造成的,无法改变。
想想我们的远古祖先,如果不成群结队,又只有石器等简单武器,基本上没有攻击力和防御力,恐怕早就成为猛犸、猛虎、大熊等动物的食物了。
这些祖先的基因,自然也就没能遗传下来。
但很多人,真的没有朋友。
他们要么原来身居高位,“高处不胜寒”,别人当时不过是“仰望”而已,而朋友,是需要亲密的。
要么个性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年轻时倒还过得下去,而人老了,特别是“老伴”先走一步,就问题多多。
要么小气,没人愿意与之交往。比“铁公鸡”还厉害,人称“玻璃公鸡”,——人家铁公鸡生锈了,还会掉点铁锈。
4
无事可干的人,就更多了。
他们当初,还有“班”可上。退休了,“班”没了,干嘛呢?
无论你当年是什么“长”,如果仅仅为“班”而活着,那自然地,只要不上“班”,就不知干什么好了。
我有位兄长,他退休后写了一本小说,开头第一段,大体是这样的:
“叮铃铃,闹铃响了,我一骨碌爬起床,准备去上班。爱人在一旁说:‘你不是昨天已经退休了吗?’”
这生动地反映了众多“上班族”退休后的状况。
5
所以想来,十多年前媒体采访我,真还不是太早。
这些年来,我为企业提供了不少培训课,其中有一些关于职业成长的,从团队建设、优秀主管打造、有效沟通、快乐工作法,到领导力提升,大体围绕“人力资源”这个主题。
也于是,就看了不少有关职场、职业的书。
但发现,绝大多数的书籍,是东抄西抄,写书的人,根本就没有多少职业和职场的经历。
他们“归纳”出来很多的理念、规律、规则,动不动就“二十一条”、“三十八条”之类。
这样的书,至少有两个问题:
第一,看似有理,实际上缺乏指导意义。
之所以看似有理,是因为他们把很多人的职场经验“归纳”起来的,每一条,因为是别人的经验,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正因为是把很多人的经验放到一起的,所以就缺乏指导意义,因为你不可能哪一条都照搬照办,于是你就根本不去搬、办。
6
第二个问题是,“归纳”得太多,你看完了,很少能记住几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问题?
因为“编”这些书的人,自己就没有多少职场经验,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体会。
我今年五十多岁了,有先后在六种职业、十个单位的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可以毫不自夸地说:“见得多了!”
在那么多的所谓职业核心理念、重要心态、关键技能中,哪些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呢?
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寻找。
7
第一是,哪些是最基础的。也就是说,其他的理念也罢,心态也罢,能力也罢,大都是可以从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里,推导出来的。
换句话说,就是你具备了这些,其余的,自然“不在话下”。
第二是,哪些是最稀缺的。也就是说,现在很多人不重视、不怎么具备的。
经济学的原则是,“物以稀为贵”,你具备了大多数人不具备的,你就更有“价值”!
8
“职场菜鸟新思维”系列,其实不是事前策划的,有点“硬着头皮上”的味道。
但即便是“硬着头皮”,也还是讲过来了。
今天晚上,就是最后一讲:第5讲,讲三种理念、三种心态、三种能力,为职业成长做准备。
下面这句话已经写了很多遍了,但我还是很喜欢:
“今晚九点,我在千聊,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