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辛—盐之留存(一)
  2021-07-27

垫肩里面垫的是獐子毛,厚达四五寸,十分软和,垫肩下面是铜线串串,铜钱下面是擦汗的毛巾或挂着“汗爪子”。“汗爪子”用竹片或木片制成,简单省钱。

打杵子用的是枣木或核桃木做成,结实耐用,呈“T”字型,下面的打杵尖用铁锥做成,防止湿滑。盐背子打杵歇息时习惯将打杵放在前人留下的痕迹上作为支撑,日久天长,盐道上打杵留下拳头大小的石坑随处可见。

烟袋是盐背子的必备物,做工讲究。一付烟具包括烟袋荷包、铜烟嘴、烟锅三个部分,荷包用麂子皮制成,配有玉石坠子作装饰,烟杆用枣树制作,可长可短,最长的有一米多。一幅好的烟具可以更换一担二斗,也就是三百多斤麦子。

草鞋,盐背子一年能穿烂很多双,用稻草或棕毛编织而成,制作方便还便宜,但穿上不利于保护脚背,所以盐背子的脚底脚背都全是茧子。

……

在湖北竹溪的“秦巴民俗博物馆”里,收集了大量的扁担、背篓、打杵、烟袋……

每一件留存,都是一份回忆。

四脚爬坡百步梯,打杵磨烂篾背篓。

耳背盐砣爹背日,空肚背回空背篓。

爹把儿子背成人,儿子把爹背进土。

背的是富如黄金的食盐,讨的是艰苦难熬的生计。

盐背子负重而行,一天只走得了30——60华里,所以基本每30华里就有一处小的场镇,每60华里一处大的场镇,以点串线,布满盐道。

盐道上古村落数不胜数。

场镇上到处都是商铺,灰砖青瓦,石街木屋,南来北往的客商,赶路的盐背子、撑船的船工、络绎不绝。商船运来食盐、棉花、火纸、瓷器、燃料、煤油,运走木耳、桐油、生漆、木炭、药材,商贾云集,帮会众多,各有各的行当,各有各的财路。

大宁河、堵河流域上,古码头也数不胜数。

大宁河流域,宁厂古镇出发往下游,有大宁古城、龙溪古镇、大昌古镇、巫山古城;向上游湖北、陕西方向,有溪口渡、麻柳树、金务渡(双溪、谭家墩)、两河口渡、荆竹坝渡(檀木坪)、白鹿溪渡、徐家等古渡口和场镇。而大宁古城、大昌古镇、巫山古城,三个地方都曾经被作为县级或以上行政机构存在过,都因盐业之功。

而在堵河流域,也是留下了对寺河、将军潭、南门河、田家坝、峪口、官渡、蒲溪沟等古码头。

水还在流,可来往的船舶不在,留下的,是石头上栓纤绳的木桩孔,光滑无比。

盐业凋零,新的交通格局改变了持续几千年人走马行的形态,众多古场镇、古码头被湮没在苍茫的大山之中。

曾经的繁华不在,热闹归于沉寂。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