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辛—盐之留存(一)
  2021-07-27

85岁的老盐工黄裕德在盐场工作了几十年,回忆道:“据说那时候有28个省份的人来大宁厂,外地人要比巫溪人多很多。有湖北房县、竹溪、竹山,陕西的平利、镇坪、牛头店(镇坪境内一个镇),还有河南宝丰的。我年纪大了,记不清楚了。”“盐道上有很多棒老二(土匪),像官山、红池坝、剪刀架、长桂、乌龙,这些地方的山上都有。所以背盐的人一般都是结伴而行,在徐家、白鹿这些地方更是川流不息。那时候交通不便,农村苦得很。用船运盐的也多,运到巫山,或者奉节,沿着长江运往下游的巴东,秭归。抗日战争时候,武汉也吃宁厂的盐,白天晚上都要送到河坝里,天蒙蒙亮,就打包运走……”

在号称女娲山遗址的陕西省平利县徐家坝村,笔者2012年组织的“重走巫盐古道”采风团队无意中邂逅过一名盐客的老伴。这位当时已经97岁高龄的老妇名叫王常秀,其夫吴应桥已经逝去,年轻时就曾到巫溪大宁厂背盐长达20多年。她说:“家里用的坛子就是从四川大宁县背回来的,家门前经常有背盐的路过,还有人到家里借宿、搭伙。”

屋前的石板路被磨得光滑透亮,路边的石头上布满青苔。

在湖北竹溪中峰镇朝阳村,92岁高龄的盐背子惠昌富,从家乡到大宁盐厂挑盐20多年,每年来回七八次,每次耗时半个月,十来名盐客结伴而行,一路有说不尽的辛酸苦辣。

……

到大宁厂去背盐,成为了当时很多劳苦人民的求生之道。在“盐比黄金贵”的年代,与盐有关的交往成为众多利益驱动者生死角逐的活动。整个盐道上除了贩卖各种商品的正当生意人,还布满了赌博的汉子,卖淫的女子和劫财的土匪。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