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辛—盐之留存(一)
  2021-07-27

咽下的,是盐的苦涩,是生活的苦涩。

泪水和卤水一起流下。

小伙儿背后,是的,我们已经习惯,把这个已经是老伙儿的盐背子,继续称呼为小伙儿,他背盐的过程,伴随了我们阅读的过程,就跟他的一生,伴随着盐道一样。小伙儿身后,跟着一群的盐背子,他们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但同样虔诚地站在盐泉前,深深鞠下,叩首膜拜。

这泉盐水,养活了万千如他们一样的盐民。

这些世世代代在宝源山盐泉背盐的盐客,面对现代交通的发展,物流业的兴起,开始逐渐退出这个行当。特别是到了盐场停产,盐背子们就彻底地告别了历史舞台。

时间在慢慢逝去,曾经熬盐的盐工,贩盐的盐商,背盐的盐背子,还有很多很多与盐有关联的盐民们,都在逐渐老去,甚至更多的人,已经去世而离开。

那么,首先要说的,就是那些已经白发暮年的盐客,他们,是盐道上最宝贵的留存,是他们,书写并见证了盐道的辉煌与落寞。

在巫溪宁厂古镇,在湖北竹溪、竹山,在陕西镇坪、平利,在城市,在乡野,在茫茫盐道,有众多盐客在老去。

现在还居住在宁厂盐场的老盐工贺言修,讲起有关宁厂的回忆头头是道:“宁厂最好的是柴盐,能够洗眼睛,也可以洗牙齿,比牙膏洗的都白。眼睛有风湿,流眼泪,就用柴盐兑水洗;心火重,舌头起泡,嘴里有异味,也可用柴盐兑开水喝,或者抓一把盐放到嘴里呡一下,有清火的功效。”“湖北来这里背盐的人特别多。那时我们还是小孩,周围一带都是馆子店铺,主要做盐背子的生意。盐背子用大弯弯扁担,挑东西到宁厂来以物换盐,有大米、腊肉、布匹,各种东西都有。我们这个地方没有田,没有粮食,就靠他们挑东西来和我们交换。盐背子都是下苦力,为了吃到盐,来挑盐包,一般一百斤一包,有些挑两包,两百斤,甚至有的背三包,就是三百斤。”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