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庚—盐语珠玑(六)
  2021-07-18

敲打到兴起时,乐师将马锣抛向空中,少则几尺,多则几丈,亦歌亦舞,技艺娴熟。

堵河花鼓。流行于堵河流域的花鼓讲究句式规范,字数整齐,韵味有序,歌词节奏明快,乐起开腔,乐停歌歇。最能体现盐道文化交融的是,竹山的花鼓用四川口音唱起更有韵味,而且句式恰巧五句,明显受巫溪五句子山歌影响。

同样,花鼓在陕西安康、旬阳一带,被称为“花鼓子”,南起镇坪,北至宁陕,东自白河,西到石泉,民间艺人们广泛传播,而且唱腔各有不同,越往南,曲调越偏巫巴之风;越往东,越偏楚韵楚调;越往北,越有秦腔之势。

盐道上的汉子夯实,呼出的气都透着浓浓的盐味;盐道上的妹子风情,露出的牙齿盐一样白。

“民多秦音,俗尚楚歌”。

最能在盐道的渝东大宁河流域、鄂西堵河流域、陕南汉水流域广泛流传的戏剧,就是“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发源有的说在陕西,最初兴盛于古都长安和关中、安康一带,明末清初流传大江南北;还有一个说法是发源于湖北,认为所谓二黄腔是因其产自湖北的黄陂、黄冈得名。

说法暂无定论,但在各地都保留了“二黄”的说法,在陕西被称为 “陕二黄”“汉调二黄”,在湖北被称为 “山二黄”“土二黄”。这一剧种源远流长,根植于民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紧密结合,风格古朴、粗犷,报幕是当地方言,正角是楚音,反角是秦腔、川音。

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十大行当,演唱各具特色。

《一捧雪》《二度梅》《三奏本》《四进士》《五月图》《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更天》《十道本》,四大逼宫、四大刺客、四大姻缘。

“唐三千宋八百,外传野史数不得”。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