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庚—盐语珠玑(六)
  2021-07-18

有诗有文,有歌有舞,还有曲艺。

秦腔楚韵,南腔北调,在盐道上互相影响融合。

唱的是开天辟地,演的是皇朝交替,戏里剧外,是盐民的悲欢离合,传奇故事。

一声锣响,三村四寨的人聚拢来了。

VCG21gic5454976.jpg

老的见面拉拉家常,少的见面游戏嬉戏,青年男女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夜风微微,山野寂静。

一只唢呐,或者一只竹笛,更或者来一根长啸,曲一起,就是整个世界。

演奏的是“黄州点子”,敲打的是“堵河花鼓”,笙、箫、三弦、边鼓、牙板、大锣、大钹、钩锣、马锣、花鼓,完美演绎的有宫廷音乐的典雅大气、道教音乐的悠然超凡、民间音乐的欢快明亮。

黄州点子,又称竹山牌子锣,是流传于湖北竹山的一种传统吹打乐,起源于黄州,因主要传承家族迁至竹山县山区,而在堵河流域保存下来,目前在黄州已濒临失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黄州点子平素不敲不打,遇见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才显露身手,既讲究韵味醇正,也讲究“衬景”华丽,遇见春节,必有“鲢、鲶、鲭、鲫”(谐连年清吉)四鱼灯相伴,还有春牡、夏莲、秋菊、冬梅四大花篮为伍,雅致斯文。

鼓板锣镲互不牵涉,各响各,但听起来却浑然一体。

分散敲击呈散金碎玉之音,合拢则气势浑厚深沉。

敲打到兴起时,乐师将马锣抛向空中,少则几尺,多则几丈,亦歌亦舞,技艺娴熟。

堵河花鼓。流行于堵河流域的花鼓讲究句式规范,字数整齐,韵味有序,歌词节奏明快,乐起开腔,乐停歌歇。最能体现盐道文化交融的是,竹山的花鼓用四川口音唱起更有韵味,而且句式恰巧五句,明显受巫溪五句子山歌影响。

同样,花鼓在陕西安康、旬阳一带,被称为“花鼓子”,南起镇坪,北至宁陕,东自白河,西到石泉,民间艺人们广泛传播,而且唱腔各有不同,越往南,曲调越偏巫巴之风;越往东,越偏楚韵楚调;越往北,越有秦腔之势。

盐道上的汉子夯实,呼出的气都透着浓浓的盐味;盐道上的妹子风情,露出的牙齿盐一样白。

“民多秦音,俗尚楚歌”。

最能在盐道的渝东大宁河流域、鄂西堵河流域、陕南汉水流域广泛流传的戏剧,就是“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发源有的说在陕西,最初兴盛于古都长安和关中、安康一带,明末清初流传大江南北;还有一个说法是发源于湖北,认为所谓二黄腔是因其产自湖北的黄陂、黄冈得名。

说法暂无定论,但在各地都保留了“二黄”的说法,在陕西被称为 “陕二黄”“汉调二黄”,在湖北被称为 “山二黄”“土二黄”。这一剧种源远流长,根植于民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紧密结合,风格古朴、粗犷,报幕是当地方言,正角是楚音,反角是秦腔、川音。

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十大行当,演唱各具特色。

《一捧雪》《二度梅》《三奏本》《四进士》《五月图》《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更天》《十道本》,四大逼宫、四大刺客、四大姻缘。

“唐三千宋八百,外传野史数不得”。

在竹溪西关老街,残缺的商铺、客栈、酒肆、青楼老街,深处居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毓成,唱起的“山二黄”,悠远绵长。

安康汉江河畔公园里“汉调二黄”的脸谱模型,一把二胡弦紧弦松,鼓面被敲打了几百年,一锤下去,依旧厚重缠绵。

因为盐道,众多的文化现象被串联了起来;因为盐道,很多风俗习惯有了合理的解释。

盐味厚重。

VCG215420a6605.jpg

到襄阳,到郧阳,到安康,到汉中……

一路生意一路长腔,把山河人家唱得入梦入寐,百花芳菲。

挑着或背着盐,赶着骡马,摇着舟楫,从汉水而来,从堵河而来,从大宁河而来,进入长江,吼腔雷震一般,秦音、晋声、楚韵,唱彻了秦巴走廊,山河感动。

皮黄相逢,一见如故,彼此相悦,手挽手,相因相成,华美的声腔落地生根,缘定三生。

秦风飒爽,楚山和畅。

云吞雾绕的山川相连,有风吹起。

二黄入川,和川剧融合,形成另外的魅力。

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不断变化演绎,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

正调深沉、严肃、委婉、轻快;反二黄苍凉、凄苦、悲愤;老调则高亢、激昂。

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又因以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弹戏。

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

如今的宁厂古镇,还能有老人回忆起川剧团的情景,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古镇就同时保留了四个剧团,而且夜夜演出,场场爆满。

家财万贯的盐商,包一个场子,点几部川戏,看吐火看的是红红火火生意兴隆,看变脸看的是生旦净丑人生百态,图的是个享受,要的是个排场。

南来北往的客商,需要娱乐消遣,需要看看这戏里戏外的繁华,剧场可谈判生意,可沟通感情,一场剧结束,又是兄弟情深,又是真金白银。

盐路上的歌是高亢的,如秦腔;盐路上的歌是绵长的,如楚曲;盐路上的歌是神秘的,如巫风。

在叫“鸡心岭”的山口,小伙儿放下扁担,迎风而立。

对着脚下的云雾,后面是绵绵盐道,大吼,吼得地动山摇,吼得林惊鸟飞,吼得回音颤颤……

这是千年的回音,是山河的答语。

这是一吐而快的畅意。

这是千丝万缕的牵挂。

宝源山盐泉,牵挂着万千盐道;万千盐客,牵挂着扁担和背篓。

山,牵挂着水,水,牵挂着云雾;男人,牵挂着女人;女人,牵挂着一针一线。

绣一件汉衫,外出的汉子穿着好走南闯北,贩盐换物。

绣一个烟袋,抽烟的汉子吸一口烟就想起了家。

绣“福禄寿喜”,绣梅兰竹菊,绣万千思念,还绣历史未来。

盐税虽富,盐民却苦,大宁厂发端的绣品被称为“宁绣”,没有蜀绣、苏绣那么多丝绸可供选择,白布或素色布料上同样可以五彩线扎花绣朵。

宁绣在当地被称为“嫁花”,也称为“挑花”,因挑花是刺绣技法之一而得名,又因具有优美、朴实、耐用的特点,又名“架花”,或称“十字桃花”。

更愿意使用“嫁花”这个名字,那是女子为自己出嫁之时所绣绣品的称呼,一针一线是对爱情的憧憬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刺绣技法讲究“一针到底”喻意女子的“从一而终”。

“嫁花”更多母女相传,民间俗称“花母子”,油灯前,母女一起穿针引线,说的是儿女情长。连点、铺针、打子、接线、数纱、松紧、方向,一针一线有自己的规矩,自己的讲究;林木花果、山庄田园、飞禽虫鸟、龙凤麒麟、日月山水、琴台瑶池、旗锣轿伞、传说故事、民俗事象,绣的是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从《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卧马奔巢》《五福临门》《百子祝寿》,到《万福金安》《龙凤呈祥》《十八罗汉》《四海欢腾》《岳阳楼记》,再到《梦回唐朝》《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金陵十二钗》《飞天伎乐》,件件精品。

“嫁花”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厚,虎头帽、虎头鞋是巴人的图腾,可以驱邪避邪,佑护孩童健康成长;而凤鸟图案,则是楚文化的影响和积淀。

VCG21463ade46e.jpg

一幅青布方巾,可展现宁绣的万千魅力。

这块青布方巾,俗称“香巾”或“香帕”,为未婚女性为其情郎专绣的定情信物。

方巾边长33厘米,每厘米中的经纬密度约为44根纱。在方巾之中,取5厘米、7厘米、10厘米等各自边长,分别组成三个正方形相叠。沿各自的边外,用彩色丝线挑绣有:6面旌旗(旗上均有图腾图案)、1把大红伞、8乘彩轿(取亲娘2乘、送亲娘2乘、新郎新娘2乘、送亲郎2乘)、三角彩旗2面、香篮1个、酒壶2把、唢呐2只、礼炮3门、陪嫁14抬(衣箱2口,被子8床、枕头2对、签押桌1张、抽屉2口、厨柜2个、衣柜2口、立柜1口、靠椅1对、红床1张、统妆台1个、方桌1对)、小木器1挑。在最小的正方形中,挑织有家神、神龛、神灯、六方桌、桌帘、屏封、贡品。方桌两侧各有1个有身份的礼生,即拜堂祭祖的司仪者,共76个人物,近百件物品,方巾四周和四角,均为锁边和角花。

如此浩繁的物体和人员,广阔的活动场面,排列在方寸布帛之上,井井有条,无一点杂乱,其构图严谨、别致、新颖、和谐、恬静;主题鲜明、排列有序、舒心醒目,光彩迷人,堪称绝妙佳作。

千年传承的严谨与精致,千年文化的厚重与辉煌,方寸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绣球、寿桃、金鱼、玉兔等上百种图形的纸扎,红烛闪烁,彩绘回旋,精巧奇妙。

也还有武将书生、戏剧神话、禽兽花鸟等雕工精细、色彩鲜艳的木板年画,手工拓印,线条简古,构图均称。

更还有一把剪刀在雕、镂、剔、刻、剪中的剪纸神奇。

字字玑珠的诗词歌赋是文化传承,一针一线的刺绣剪纸也是文化传承。

有的传承在博物馆聚光灯之下,有的传承在山野田间草木遮掩之中。

与盐有关的各种语言就这样留存了下来。

有的传承很轻,有的传承很重。

风轻云淡,草木又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

dd21cdca0b5147f1b5323fcf5e4e568f.png





尾部版权声明_副本.png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