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丁—盐道苍茫(二)
  2021-01-03

跟小伙儿一样,众多背盐、挑盐的民工,在盐道上被称为“盐背子”。

盐背子是苦力活,或以物换盐,或以钱买盐,肩挑背扛,背上是一家人的烟火,肩上是一家人的苦涩。

一步一步,用脚板丈量的,是历史的厚度。

前面说过,广义地讲,只要是巫盐的销区,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巫盐古道”的痕迹。但那样实在无法继续本文的话题,所以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们所指的是狭义的盐道,换个方式讲,均指的是得到公众或学术界认可的古盐道。当然,包括学术界的观点也是存在争议的,我在诸多前人和老师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总结提炼,这个提炼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也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还需商榷完善,但这个过程,足以表达对于宝源山盐泉,对于这千年万里古盐道虔诚的敬畏与膜拜。

以宝源山盐泉为圆心,分散出去的古盐道,主要分为三种方式:栈道、水道、陆道。

先从这栈道说起。

中国是世界上古栈道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目前全世界古栈道遗址保存和发现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三峡地区的栈道具有中国古代栈道地形险峻、工程艰巨、就地取材、构筑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同时,这一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栈道遗址保存最完好的地区,特别是瞿塘峡栈道与大宁河栈道,均为我国现存大规模的古代栈道工程遗址群,在历史文化和长江沿线交通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的古栈道主要集中在秦岭、巫巴山地之间的古道上,而且现今存留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这些古栈道成因、用途、时间各异,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00多年时,秦国为开发四川,修筑了栈道,于是有了司马迁在《史记》里“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说法。

绝壁激流之上,凿石插木,凌空飞架,蔚为壮观。

宝源山盐泉附近出来的栈道下游一直到大宁河入长江的龙门峡口,上游一直往北,没入崇山峻岭,盘山环绕达320多公里,仅从宁厂古镇沿大宁河到长江的巫山龙门峡口,就有石孔6938个,加上北上石孔,更是达到一万多个。所有石孔呈水平线、“品”字形或多行并列方式排列,其长度、历史久远都堪称奇迹。

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重庆市文物局、移民局、陕西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著的《三峡古栈道﹒大宁河栈道》记载:“大宁河栈道分布在长江支流大宁河河谷,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平梁式栈道,栈道下部无支撑,结构单纯。这条栈道大部分开凿于人烟稀少、峡谷深幽的险恶环境中,工程艰巨,规模浩大。因栈道所经之处大多人迹罕至,栈孔又多开凿在绝壁上,除木构栈梁不存外,其栈孔很少遭到人为破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栈道工程遗址。”

大宁河栈道可以分为南段与北段两大区域,大致以巫山、巫溪两县交界处的庙峡南口为标志,中分为二。南段自巫山县大宁河龙门峡口起,沿大宁河上溯,历小三峡中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大昌盆地,至庙峡南口;北段自巫溪县庙峡南口始沿大宁河向北,经庙峡、巫溪县城、墩崖峡、剪刀峡、牛肝马肺峡,至宁厂所在的后溪河口。

大宁河栈道栈孔形制大致相同,均为人工于水面以上临河石壁开凿的石孔。石孔皆为方口,边长22厘米左右,间距一般在1.8~3.5米之间;栈孔基本呈水平分布,只是栈孔距水面高度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增高,上游的宁厂后溪河口南,高于宁河平水位水面1米左右,至县城一带则高于水面已达5~8米,庙峡中的栈孔高8~10米,至近长江处的龙门峡口,栈孔高度则达15-20米。

大宁河栈道有些区段保存有两层或三层栈孔,沿途分布最长、最为规范的是位于下层的栈孔。


这是一条激流之上的奇迹,是一条石壁之上的奇迹。

这条栈道在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晚期,大致说法为:从经济发展、生活需要考虑,修建栈道将盐泉引至巫山熬制。这一说法暂只能靠推测,无法就具体年份、何人所修、具体用途进行准确定义,但毫无疑问的是,栈道的修建与宝源山盐泉息息相关,否则,在经济发展、手工工艺均十分落后的战国时期,于巫山峡谷中修建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十分艰难,也毫无意义。而且,没有丰厚的盐利作为保障,工程根本无法完成。

栈道因盐而修的说法还出现在了《舆地广记·图经》里:“汉永平七年(64年),尝引此泉(宝源山盐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撰的《巫山县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述:“石孔沿河山峡俱有,唐刘晏所凿,以引盐泉。”时间相差甚远,前面已经进行过分析,无论谁所修,都与这白色食盐有关。

可以推论的是,栈道大致形成于战国晚期,但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拥有宝源山丰富的盐业资源,各个朝代都在不断地修补、改进、完善,最终形成了一条贯穿整条大宁河,在世界盐业史上都堪称奇迹的伟大工程。

大宁河栈道乃盐道是得到众多学术专家认同的。

比如在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教授程地宇所撰的《大宁河庙峡大罩崖古栈道研究》中,更是通过现代科学测试仪测试后直接指出:大宁河古栈道的功能是架设竹笕引宝源山盐泉到巫山。


盐之背后,当有奇迹。宁河栈道就是其中之一。

栈道的奇迹,不仅仅在于时间之远,里程之长。

就仅仅在大宁河庙峡中的大罩崖下,有巍巍罩崖为其天然之棚,可谓“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构筑“栈阁”之类的理想所在。“设其插入栈孔深度二尺,出挑六尺(汉尺,约合1.38米)”,这样的宽度虽然说不上十分宽敞惬意,但加上护栏当也称得上安全舒适。此处栈孔距罩崖顶部虽仅为平均1米左右,但其顶部略为外张,人在此当有相对应的活动空间,作为“道班”绰绰有余。

“道班”这个推论颇为有趣,但又能合乎常理。绵延数百公里的栈道,上面铺设竹笕引水,是常年需要人员进行维修的,途中需要休憩,这样的天然屏障就自然成为了“道班”。

巫溪退休老干部朱守贵出身于书香门第,多读诗书,但民国初家道衰落,故年轻时又从事木工手艺,解放前长期修造大宁河上行驶的“鹅儿船”,是有名的“水木匠”。他对大宁河上的一滩一洞都了如指掌,曾对大宁厂到巫山县龙门峡口的栈孔逐一数过,得出“全程尚存石孔6938个”的数据。他甚至推论,大罩崖下的此栈阁曾是古时达官富豪观光休闲下榻之处,在罩崖旁的石窟中,曾发现四、五十万枚“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从唐朝初年至宋朝初年一直在铸造,大量钱币的发现,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古栈道的历史悠远)铜钱,即其所遗。

庙峡本就号称为大宁河中“七峡之冠”,故有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来此观摩游览,也自在情理之中。

枕宁河之流,听滩头涛声,忘天外风雨。

一锤一锤之后,是千年的神秘。

当然,关于栈道的推论还有很多,比如用于栽桩搭桥或渡口处栽桩拴船,比如双排三排孔可能是沿岸修房建庙打下的桩孔,还比如扎坞拦柴以熬制食盐;更广一些还有军事用途,从古至今大宁县就有“巴夔户牖,秦楚咽喉”之称,特别是有宝源山盐泉之利,所以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盐道也即兵道,这个话题,后面再说。

应该说,从战国时起,占有古盐源资源的统治者都开始在大宁河岸边的悬崖上,和大巴山中的峭壁上修造栈道,这些栈道主要分为木栈道和凹槽式石栈道两种,一直持续到秦汉唐宋年间,甚至更晚的明清时代,都在不断修补、完善,同时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民国时期,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栈道的功能才逐渐减弱消失。同时,栈道的不同路段又分别发挥出了不同的功能,比如输卤,比如行人,比如栈阁等等,但显而易见的是:栈道即盐道,横亘在巫山、巴山两大山脉之间长达几千年,成为了一条秦楚地区与巴蜀地区经济互通、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

《三峡古栈道﹒大宁河栈道》里记录:“说到我国最有名的栈道,必称秦蜀之间的褒斜、子午、故道、剑阁等古道,如《石门颂》说子午道之险云:‘上则悬峻,屈曲沛颠。下则入溟,倾泻输渊。’可谓山峻水深。但通过对这些古道的考察,其自然环境均没有大宁河谷险恶,更没有一处像大宁河谷那样动辄即出现长达数公里的窄峡与绝壁。大宁河谷的古道路以栈道结构为主,沿途栈孔连绵不绝,长者一段便可达数公里,比著名的秦蜀间栈道的规模和险峻更胜一筹。大宁河栈道号称三百里,是国内目前保存规模最大及最险峻的古代栈道和道路工程。如果考虑到我国是世界古代栈道最发达地区这一特点,则此条道路也可称为世界道路工程史上的奇观。”

两千多年前的壮举,两千多年前的奇迹。

早在秦汉之时,我国就出现了一次古代道路建设高峰,也是大规模开凿西南地区栈道的历史时期,而且道路的规划多是以首都长安为中心向四方扩散。秦汉时期,自关中通西南,有三条主道,分别是东道、西道和中道。

东道取道邓襄,从今天的宜昌过江,通往西南,宜昌古名夷道,或就因此道命名。此道南下,避开了三峡之险。西道取路褒斜,经广元入蜀,可名蜀道,自蜀再南入滇,名西南夷道。中道自子午谷南下,经安康入巴,再南下至贵州一带,名南夷道。

《史记·平准书》说汉武帝时,“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敬币于邛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

酉南夷道开辟之前,秦代晚期与汉初时已经开辟出了南夷道。南夷道是秦汉帝国规划的一条由首都所在地今陕西关中,直通南夷的大道。《汉书·司马相如传》记:“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亿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唐蒙,司马相如,汉武帝时的一位知名武将,一位文人雅士,都参与了南夷道的修建,条件艰苦,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这条大道,其途径应当经过巴地。

大宁河栈道结构规范,气势宏大,一直沿大宁河右岸开凿,不避险阻,不取左右地形之便而频频渡河。这条道路直通目的地,并不照顾地方小城小邑,为地方经济与利益服务,显然是一条具有国道性质、高规格的规划道路。与地方、民间所修道路相比,其用材硕大,不计用工用材成本。

在我国历史上,如此气势恢宏的工程,唯秦汉有之。

《三峡古栈道﹒大宁河栈道》里还分析:大宁河栈道可能是秦汉南夷道的一段。大宁河栈道应当是北接子午道,抵达秦汉时代的首都咸阳或长安,南渡长江,入南陵道,经今湖北建始、咸丰及重庆黔江、酉阳进入贵州古牂柯郡的古道,古称之为南夷道。但这条道路很有可能开辟之后不久就废弃了,被另一条道路所取代。

而且,这条栈道的修建时间,应该还早于西南夷道中有名的“褒斜道”。在《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中,有“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巫郡徙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的记载。经分析,应是位于巴郡大宁河栈道的修建成功,积累了大量峡谷绝壁中凿山开路的经验,所以这里的工匠被征调参与褒斜道的建设。而且从时间上来看,大宁河中“永平七年”,引卤水于巫山,褒斜道“永平六年”开始修建,应是汉王朝在宁河栈道即将完工之时,开始了西南夷道的建设。

山河之间,热闹的人事不再,唯有方方正正的石孔在默默守望。

那是一孔一孔刺骨的疼痛,那是一锤一锤凿出来的骄傲。

疼痛和骄傲,都值得沉思。

叮叮当当的响声,在峡谷之中,从未停止。

穿越时空,摄人心魄。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

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

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

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