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农村老家,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院子旁边多了一个浅蓝色的垃圾桶。常年在家的父母告诉我,附近村民都会将垃圾集中扔到垃圾桶这里。然后每隔几天,村里有人专门来收走垃圾。
我在老家呆了4天。每天我都要抢着把家里的垃圾,拿去垃圾桶那里。准确地说,我并不是积极劳动,而是想看看,究竟有没有人来收取垃圾。
图片来源:东方IC
遗憾的是,也许正处于春节期间,大家都忙着过年,所以这几天似乎没有人来收取垃圾。垃圾将半人高的垃圾桶塞得满满的,然后又有各色塑料袋装着的垃圾,将垃圾桶围了两三圈。
即便如此,我对这个事情的兴趣仍然很大。
农村现在的环境卫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垃圾如何处理。听父母说,村里每个社、也就是在村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这样的垃圾桶。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会被收集到镇上的集中收运站,然后再进行压缩处理。
这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期望。
在这之前,家里的尘土一般是扫到地坝外面;餐余垃圾则倒进茅厕;废纸、塑料袋之类的,要么一把火烧了,要么堆在小河边,待下雨涨水冲走。
不过,就在看到老家垃圾桶的那一刻,我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农村聚居点,再配上一个分拣可回收垃圾的“小黄狗”?
现在城市很多居民小区,还有广场、学校及机关附近,都安装了不少“小黄狗”。废纸、旧衣服、破铁烂铜等废旧垃圾,每次在“小黄狗”那里虽然换不了多少钱,但却能激发起居民的兴趣。
尤其是小孩子,经常看到有个子小小的、需要由大人抱着才能够把垃圾喂进“小黄狗”嘴里的小孩子,眼巴巴地等着“小黄狗”收了垃圾后吐出红包来。
因此我在想,如果农村也安装一些“小黄狗”,哪怕每次换取到的只有几角、乃至几分钱,但有了经济上的激励引导,村民们有序处理垃圾的积极性可能会高起来,或者是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