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锋光:农村这些事真就无解?
2019-02-20
春节在老家期间,和父母的一次闲聊,谈到了家里每年种植的稻谷,如何销售的事情。
母亲说,由于进村的公路在检修,往常进村收购稻谷的车辆要绕十多公里路才能进村,于是收购方便将稻谷价格每斤下调了0.2元。然而这个价格很多村民都不接受,于是他们将没有售卖的稻谷囤在家里,等待价格上涨了再看。
这样的事情,让人感觉有点不爽。
也许在收购稻谷的群体中,相对明确划定了一定的“市场范围”;否则,这家压价、那家也会进村收粮。正因为有了相对固定的“市场范围”,对于村民来说,收购稻谷的人就处于优势方,价钱高低主要就由买方说了算。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这个看似不合理现象的背后,却有一个看似合理、却并无实际意义的东西:不少地方对农民粮食收购的保护价。保护价的价格看似不低,但是农民卖粮必须得将粮食送到指定的收购地点;扣除送粮往返费用和其他成本,根本不如上门收购的价格划算。
也就难怪,现在农村有些地方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针对农民卖粮的保护价,有价无市;另一方面,明知私家商贩压低价格收购粮食,农民与地方政府却都无可奈何。
“村村通”工程让很多农村都通了公路。“要想富,先修路”,但如何让修通的公路,真正成为帮助村民增收的“砝码”与“推进器”,看来还有一段有待思考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