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脸开始发热:这些文字怎么这样熟悉呢?正困惑着,同行的北京知青刘庭华和上海知青修晓林已异口同声地冲着我叫起来:“这是你的作品呀!”
我诧然地拿过依金手中的书,原来是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通用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当我细读全文时:文章确实是节选自拙作《橄榄坝》!这篇描写橄榄坝风情的散文,写于1979年,发表于1980年1月号的《儿童文学》。因为云南一直有“不到西双版纳等于没有到云南,不到橄榄坝等于没有到西双版纳”之说,所以后来在将此文收入《月亮与火塘》时,特意把它放在了头条位置。教科书上显示的第一次印刷的时间是1983年,显然编辑者是根据《儿童文学》上的文章节选的。
依金姑娘听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顿时便瞪大了眼睛,一副难以难以置信的样子,得知我也曾是“版纳人”之后,仍将信将疑,直到我从行囊中翻出那本《月亮与火塘》来给她看,将《橄榄坝》中的有关段落与教科书上一一对照了,她才又惊又喜地拿过去从头到尾地细读起来。
《橄榄坝》的内容大致是这样:橄榄坝一直被称为西双版纳最美丽的绿宝石,可我在那风景如画的地方却没有发现一株橄榄树,一直寻思着这个名字的来历。后来终于打听到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古时候,橄榄坝人的祖先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他们一直梦想着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有一天,一只从云中飞来的绿孔雀告诉他们,它可以带他们去一个美好幸福的地方。绿孔雀带着他们翻山越岭,跨江过河,不知走了多少路,将他们带到一片沼泽遍布的荒坝上,便消失不见了。但他们已经走投无路,只能留下来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他们打猎捕鱼,排水造田,伐竹建房……经过一代代的艰辛劳作,终于将原来荒坝的变成了美丽的傣乡……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绿孔雀并没有欺骗他们,于是共同决定,将新家乡取名为橄榄坝——一个“先苦后甜”的地方。
而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可爱的小姑娘,正是那些勤劳勇橄的榄坝人的后代啊!看着她拿着书爱不释手的样儿,我心头一动,立即做出了决定:这本书就送给她了!我当即拿出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送给傣家的金孔雀”字样,并郑重地签了名。当我在大家的鼓掌喝彩声中把书送到依金的手上时,我看见她那明沏的双眸里有泪花在闪动。可以说,这是我平生最为独特的一次赠书。那种物有所归的欣然之情长时间地萦留在我的心中。当年我们一行和依金及家人在她家竹楼上的合影,也一直珍藏在我的相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