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庄

余德庄,曾任鲁迅文学奖小说终评委,全国重点扶持作品评委,中国作协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中方主持人和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

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重庆文史馆馆员,重庆文学院顾问。

原重庆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迄今已发表和出版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评论等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包括长篇小说《忧魂》《太阳雨》《梦中的三叶树》《海噬》,中篇小说集《同舟的人》《陌路相逢》《烟消云不散》,长篇人物传记《世纪情结》《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等,有《创业者的情怀》《哨兵的眼睛》和《橄榄坝》三文分别入选大中小学语文教材。《重庆礼赞》被《求是》杂志破例刊载,《海噬》入选中国作协、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合编的《建国60年长篇小说500部》。



余德庄:云中忽传锦书来
  2018-12-19

今春某日,我和诗人李钢去区县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后,在同车返回主城的路上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一开口便问道:“请问你是余德庄老师吗?”当我认可后,对方突然变得十分激动:“哎呀余老师,我找了好久啊,终于找到你啦!……”我正纳闷着,他已迫不及待地开始自我介绍:“余老师,我姓鲁,是成都市公安局的,有一个事情……”

我感到有些意外。对方大约是怕我误会,没等我开口,立马接着说道:“是这样,我刚从西双版纳旅游回来,在橄榄坝小住期间遇到一位名叫依金的大嫂,是她让我帮忙打听你的,据她说30几年前,你们几位知青作家在她家做过客,还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她现在非常想念你们,特别提到你这位余叔叔……不知道你还记得那段经历和依金这个人吗?”

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记得,当然记得!当时依金还是个小姑娘呢!”

电话里也兴奋起来:“是的,是的!她说她当时刚上小学五年级!”

记忆的闸门被猛然掀开,当年的情景恍如昨日般浮现在眼前……

1984年10月,我们几个曾在云南边疆当过知青的各地作家,应《边疆文学》和云南农垦总局的邀请,重返第二故乡观光采风。出发时我特地带上了十来本刚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月亮与火塘》,以备沿途赠酬之用。当时正是纯文学的黄金时期,这部反映西双版纳民族风情的小书,初版便印了12000册,《人民日报》和《文艺报》还先后发表了艾芜先生的序评。所以一到昆明,所带的书便被一帮当地的文友悉数索去,仅有一本因在同行作家中传阅,侥幸保存下来。大家都说,这个“孤本”无论如何都应属于西双版纳——从1966年到1972年,我曾经在那里度过了六年半的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涯,也是在那里走上文学之路的。

然而到得版纳后却又发现难以“出手”了:故友新交如此之多,光是接风招待的单位就不下七、八家,而且都是情真意浓,难以推谢。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一行凡有作品者均应拿出来当场馈赠主人,可我手中就这么一本书,到底应该在什么场合赠送给什么人方好,一时真是颇费踌蹰了。

这天,我们一行顺澜沧江而下,来到被称为西双版纳的绿宝石的橄榄坝。蒙主人的盛情安排在曼听寨一户傣族老乡家,享用了一顿风味地道的傣家宴,席间,主人家的女儿——一个约莫有十二、三岁的可爱的小龙英(小姑娘),一边很懂事地忙着给我们这些客人添酒上菜,一边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家乡的种种神奇,谈得兴奋了,便转身从屋里拿出一本书,不无骄傲地说道:“新课本上都写了我们橄榄坝的哇!”然后便用略带傣家味的普通话朗读起来:

古时候,橄榄坝人的祖先一直居无定所,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他们世世代代都梦想能有一块安居乐业的土地,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我的脸开始发热:这些文字怎么这样熟悉呢?正困惑着,同行的北京知青刘庭华和上海知青修晓林已异口同声地冲着我叫起来:“这是你的作品呀!”

我诧然地拿过依金手中的书,原来是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通用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当我细读全文时:文章确实是节选自拙作《橄榄坝》!这篇描写橄榄坝风情的散文,写于1979年,发表于1980年1月号的《儿童文学》。因为云南一直有“不到西双版纳等于没有到云南,不到橄榄坝等于没有到西双版纳”之说,所以后来在将此文收入《月亮与火塘》时,特意把它放在了头条位置。教科书上显示的第一次印刷的时间是1983年,显然编辑者是根据《儿童文学》上的文章节选的。

依金姑娘听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顿时便瞪大了眼睛,一副难以难以置信的样子,得知我也曾是“版纳人”之后,仍将信将疑,直到我从行囊中翻出那本《月亮与火塘》来给她看,将《橄榄坝》中的有关段落与教科书上一一对照了,她才又惊又喜地拿过去从头到尾地细读起来。

《橄榄坝》的内容大致是这样:橄榄坝一直被称为西双版纳最美丽的绿宝石,可我在那风景如画的地方却没有发现一株橄榄树,一直寻思着这个名字的来历。后来终于打听到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古时候,橄榄坝人的祖先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他们一直梦想着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有一天,一只从云中飞来的绿孔雀告诉他们,它可以带他们去一个美好幸福的地方。绿孔雀带着他们翻山越岭,跨江过河,不知走了多少路,将他们带到一片沼泽遍布的荒坝上,便消失不见了。但他们已经走投无路,只能留下来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他们打猎捕鱼,排水造田,伐竹建房……经过一代代的艰辛劳作,终于将原来荒坝的变成了美丽的傣乡……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绿孔雀并没有欺骗他们,于是共同决定,将新家乡取名为橄榄坝——一个“先苦后甜”的地方。

而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可爱的小姑娘,正是那些勤劳勇橄的榄坝人的后代啊!看着她拿着书爱不释手的样儿,我心头一动,立即做出了决定:这本书就送给她了!我当即拿出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送给傣家的金孔雀”字样,并郑重地签了名。当我在大家的鼓掌喝彩声中把书送到依金的手上时,我看见她那明沏的双眸里有泪花在闪动。可以说,这是我平生最为独特的一次赠书。那种物有所归的欣然之情长时间地萦留在我的心中。当年我们一行和依金及家人在她家竹楼上的合影,也一直珍藏在我的相册里。

斗转星移,十年过去。1994年,同样是金秋十月,西双版纳州政府代表团来重庆探望慰问当年为建设版纳付出过青春和血汗的重庆知青。在慰问团与重庆支边知青代表的见面会上,我讲述了十年前在橄榄坝的那次赠书的故事,当我略带歉意地把一本写有“献给第二故乡的亲人们”的《月亮与火塘》,补赠给代表团领导时,“水水水”(傣语:好)欢呼声响成一片。

时光荏苒,不觉间又是20多年过去了。但这两次与西双版纳相关联的赠书经历,我一直记忆犹新,

小鲁在电话中征询我,是否可将我的手机号发给依金,以便今后联系,我欣然应允,并再三向小鲁致谢。关上手机,我正兴致勃勃地向李钢等人讲述着刚才发生的事情,手机又响了,又是一个陌生话号码。我有些预感,一接听,果然是一个带傣腔的女子的声音:“喂,你是余叔叔吗?”我不假思索地回道:“我是呀,你是依金吧?”话筒里传来了千里外的兴奋和激动:“是的,我是依金!哎呀余叔叔,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很想念你们,现在终于联系上了!真是太难得,太高兴啦!……”

在电话中我得知,当年的小姑娘依金,如今已当上奶奶,抱上小孙子了!

依金告诉我说,她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现在是云南广电网络西双版纳分公司的员工;她丈夫原在景洪市卫生局担任领导工作,现已退休;女儿和女婿都是曾留学泰国的“海归”,现在一家大公司任职,可爱的小孙子刚满周岁。不久前,她将自己在橄榄坝住房开办成旅游客栈,因为环境优美,服务到位,深受旅游者青睐,生意非常好。现在一家子生活幸福美满,天天都像在过年!

我不禁心驰神往地问了一句:“在橄榄坝,像你们这种家境的乡亲多吗?

她大声道:“多,多得很!现在橄榄坝变化之大,真的是难以用语言形容啊!你们当年看到的旧式竹楼加自行车的家庭模式,早就被漂亮的傣式小楼加小轿车取代了!绝大多数家庭都有房有车有存款,日子红火着呢!我们家也就算个中上水平吧,你们回来看看就知道啦!”

我不禁感慨道:“看来橄榄坝这个名字真是取得好啊!”

电话里传出由衷的笑声:“是呀,没有苦哪来甜呢?勤劳致富是我们橄榄坝人的传家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呀!”

我也在电话中谈了这些年来我自己的情况,也尽我所知地谈了当年一块在她家做客的知青作家们情况,她听得津津有味,要我有机会时一定代她向大家问好,也希望以后常联系,并当即与我加了微信。

不久我就收到了依金发来的她和丈夫、儿子、儿媳、孙子一块儿在她那传统与时尚兼具的家居前所拍的全家福照片。我也将我们当年在她家竹楼阳台上的合影照翻拍给她。她收到后非常激动,还特别解释说,当时她还住在父母家,那里的阳台太小站不下那么多人,拍照的地方是在她三哥家的阳台上……尔后声调一转,豪气十足地告诉我说:“现在不一样啦!如果你们有时间到橄榄坝来,就可以住到我自己的家了,照片上的只是门脸,里面还宽敞着呢,就是你们全都来都能住下!如果我能再次接待你们,我将无比的感动!我们全家等待着你们的到来!我真的很想念大哥哥大姐姐们,真诚地希望你们能到西双版纳傣族园我家看看,看看我们傣家人和过去大不一样的生活……”

听着这些充满真情的热切话语,我的心已飞向彩云之南:我一定要再到西双版纳去,再到橄榄坝——那个像它的名字一样令人遐想,催人奋发的美丽地方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余德庄,曾任鲁迅文学奖小说终评委,全国重点扶持作品评委,中国作协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中方主持人和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重庆文史馆馆员,重庆文学院顾问。

原重庆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迄今已发表和出版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评论等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包括长篇小说《忧魂》《太阳雨》《梦中的三叶树》《海噬》,中篇小说集《同舟的人》《陌路相逢》《烟消云不散》,长篇人物传记《世纪情结》《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等,有《创业者的情怀》《哨兵的眼睛》和《橄榄坝》三文分别入选大中小学语文教材。《重庆礼赞》被《求是》杂志破例刊载,《海噬》入选中国作协、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合编的《建国60年长篇小说500部》。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