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名“顺顺”,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心理咨询师,团体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EAP项目管理师,员工心理援助高级咨询师,员工心理援助咨询师、讲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会员,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ISCPC)会员,重庆市评估研究会家校共育工委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2012年获腾讯大渝网第三届医者仁心腾讯微博名医奖, 2014年获腾讯大渝网第五届医者仁心大渝医导好医生,咨询和点评案例被CCTV“走近科学 ”栏目拍摄成“别让我孤单(上、下)”和“追踪无名火(上、下)”,其中咨询案例“别让我孤单”被各省、市卫视台改编为几十个版本,从2008年播放至今,引发对留守儿童的普遍关注。
担任过东方卫视《大爱东方》、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时尚频道》、《新闻频道》、《影视频道》、《凡人有事》、《今夜不设防》心理嘉宾;重庆经济电台《美丽人生》、重庆故事广播电台《情感节目》、重庆都市电台《都市夜话》栏目的嘉宾主持;原《知音》网络版、《大渝网》、《新家长报》媒体聘为心理专家。重庆晨报、商报、时报、新女报、健康人报、课堂内外、少年先锋报、高中生之友、单身等媒体的心理嘉宾和案例点评专家。
近年来,为高校、中学、幼教机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媒体、企业、社区开展了数十场心理健康讲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很好地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的情绪。清明节到了,许多人都会去给逝者扫墓。扫墓的过程不但寄托了人们的哀思,实际上也是一场如何看待“生死”的团体治疗。
人在儿童时期,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没有得到父母或者老师们正确引导,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产生负面的情绪,有可能影响到人的一生。由于我们的文化中很忌讳谈死亡,很大一部分人说着死亡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焦虑和害怕等等情况出现,有人产生甚至自杀的想法,其实有一部分就是“死亡教育”不足造成的结果。这是因为我们避讳谈及生死,回避接受“死亡教育”,以至于我们一些人对死亡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对生命缺少起码的认知和敬畏。
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书中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人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在追悼会上,人们宣布生命逝去了,人际网络消失了;第三次死亡,被活着的所有人遗忘了,于是人就真正地死去了。
“死亡教育”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和对待失去。人们通过清明节给逝去的亲人扫墓,有仪式感,通过一份追思、一份感恩来给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家庭、家族的过去进行一个连接,在童年和原生家庭中找到问题和答案,让自己的困扰、忧愁、心结、遗憾,在现在得以解决和弥补,帮助自己活在当下,与自己握手言和。对过去、现在、未来有个反思和发展。
大家还可以一起去大自然中踏青,看花开花落,借此教育孩子大自然界中的生与死,而生死是自然现象,应该尊重。当孩子看到自然界的这些现象时,可能会表现出忧伤、焦虑和恐惧,作为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这些情感,并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这份情感(写信、画绘本、诉说、哭泣等形式),同时教育孩子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有了家人的接纳、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爱,因爱更加珍惜当下的亲人、朋友,因感恩而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