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名“顺顺”,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心理咨询师,团体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EAP项目管理师,员工心理援助高级咨询师,员工心理援助咨询师、讲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会员,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ISCPC)会员,重庆市评估研究会家校共育工委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2012年获腾讯大渝网第三届医者仁心腾讯微博名医奖, 2014年获腾讯大渝网第五届医者仁心大渝医导好医生,咨询和点评案例被CCTV“走近科学 ”栏目拍摄成“别让我孤单(上、下)”和“追踪无名火(上、下)”,其中咨询案例“别让我孤单”被各省、市卫视台改编为几十个版本,从2008年播放至今,引发对留守儿童的普遍关注。
担任过东方卫视《大爱东方》、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时尚频道》、《新闻频道》、《影视频道》、《凡人有事》、《今夜不设防》心理嘉宾;重庆经济电台《美丽人生》、重庆故事广播电台《情感节目》、重庆都市电台《都市夜话》栏目的嘉宾主持;原《知音》网络版、《大渝网》、《新家长报》媒体聘为心理专家。重庆晨报、商报、时报、新女报、健康人报、课堂内外、少年先锋报、高中生之友、单身等媒体的心理嘉宾和案例点评专家。
近年来,为高校、中学、幼教机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媒体、企业、社区开展了数十场心理健康讲座。
事件:
《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 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引发了网友大讨论。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生活无忧、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竟发展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男主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他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邱驷分析:
文中的男主,我觉得是这个是这样的问题。他是因为从小受父母的约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的能力。所以,他只能是学习能力比别人强,而其他的能力,没有发展起来,相对较弱。
在学心理学的过程当中进行自我探索、成长中,他找到了问题是由于童年时期父母养育造成,父母的这种爱呢,并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都是满足父母自己内心的需要。父母过度控制孩子在该发展某种能力的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呢,以后就会用几倍或者几十倍的精力去构建(印度狼孩的事例可以参考说明这一点。)。如果按照心理学家阿玛斯坑洞理论,那就是父母需要这个孩子用成绩优秀来证明自己来填补他们父母的这个坑洞。我在参加中国儿童青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举办的“牵手未来”青少年心理素养教育与实践交流会中提出,“困境儿童”不单单是指那些物质极度的贫困,处境困难长大的孩子。我认为还有那些物质极大丰富,但在精神上受到家长严格控制的孩子,他们在精神上也是“困境儿童”。
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没有建立起与外在连接的这种能力,缺乏这样的一种经验,但在其他的认知上,他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所以他们与外在建立起联系,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与其他的能力相比还是待提高,因为人们会用成人的一种标准,对他们有要求。
文中的主人公需要接纳自己的这个状态,然后重新开始慢慢的成长,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尽管这样的一个过程比较长,做起来有一定的难道度,也比较困难,但总比放不下过去,对父母一直抱有怨恨好。用积极的心态让自己活在当下,让自己“重新”成长来建设自己需要的美好生活。
生活还是要继续,更是要向前看,如果老是抱着以前的这些事不放,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痛苦,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痛苦
孩子也需要宽恕一些父母在过去认知上或者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那一部分错误。我想,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如果他们知道错了,还要去做,那是父母的错误。但是,如果父母不知道,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且他们也愿意为此去修复,补偿,帮助。我想男主还是要放下对父母的成见或者怨恨,这样才能正真的,重新开始自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