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巴山民间歌手
一
“日日唱歌润歌喉,睡觉还靠歌垫头。三餐还靠歌送饭,烦闷还靠歌解愁……”,这是巴山山区的一首民谣,也是巴山川东一带人喜欢唱歌的写照。
这里所指的歌曲,不是都市流行的音乐,而是几千年在巴山延绵流传的民间歌曲,其中着重以巴山南麓,位于重庆市开州、城口县、巫溪县以及四川宣汉县等地为盛。笔者选择以重庆市开州为营地,展开了系列的寻访,以期能近距离领略这些民歌的魅力。
因流传在当地民间的歌典种类繁多,这里概称为民歌。这些民歌多为劳动人民口头的即兴创作,触境生情而发出的心声,内容或抒发情感,或讲述故事,或醒世育人,在多地广为传唱,妇孺偕知,是巴山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资料显示,巴山民间素以歌声鼓舞劳动情绪,如薅草、杠抬、夯土、榨油等,均有歌声伴唱。封建时代,每年祀孔,就设有专事演唱的礼生队伍。城乡逢年过节,或庙会祭祀,群众自发演唱,从不间断。抗日战争时期,有爱国知识青年纷纷成立抗日“剧社”,激励人民有钱出钱,挥戈抗敌。解放后,演唱活动更为活跃,纷纷用歌声表达着广大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无限热爱,对美好社会主义的热情向往。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群众文化的丰富,这些民间歌谣迅即被现代间乐代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这些民间传唱的歌曲,自然有着它们无法替代的魅力,这些歌曲曾承载着过去劳苦人民的梦想,表达过人们在艰难岁月里的愿望,也曾滋润着数代巴山人的岁月,成为当时人们唯一的娱乐。这些歌所蕴含的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且让我们以管中窥豹之法稍作领略吧。以下是一对青年男女对唱的《采茶歌》,歌声跌宕起伏,一唱一答,妙趣横生:
女:清明时节百花香,望见茶山绿茫茫。
妹妹上山摘茶叶,情哥田间去插秧。
男:情哥在田中手插秧,时刻抬头望山上。
情哥有意望我妹,我妹无心向我望。
女:妹妹不是不望郎,手拉茶枝采茶忙;
哥勤插秧妹勤摘,勤劳节俭好家堂。
男:妹采茶来哥插秧,你我都是为家忙;
插秧田间迎风笑,茶树山上情意长。
女:枝枝茶叶情意深,叶叶好象情哥心;
茶心生在茶叶内,妹心挨着哥的心……
每个时代有着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歌曲造就着不同的歌手。在如今流行音乐回荡大街小巷,电视、广播、VCD遍及乡村角落的今天,笔者在巴山展开了对开州本土民间歌手的走访,通过他(她)们的歌声,去寻觅时代的足迹,感受久远时代人民的悲欢。
笔者深入到巴山以南的开州北部山区,这里是重庆市开州与城口县的交界地,亦是开州境内民歌的发源地,这里传唱的民歌除了源自本土创作,还兼纳重庆市境内的城口县、巫溪县等地的特色,这三个县以巴山南麓为依托,互为近邻,民风民俗相互染濡,其传唱的民歌,自然有着采纳众长的优点。尤其是开州白泉乡境内的雪宝山,属国家级森林公园,其山脉为大巴山南麓尾部的至高点。同时境内的观面山、一字梁山脉在此处左右冲突,起伏逶迤,形成沟壑密布、峰峦叠嶂的地理特征。一条清清的清江,自山腹深处流出,一路清波绿水,淙淙有声。在清江河畔,在葱葱郁郁的密林深处,在高高的群山之巅,散落着数百家住户。山雄壮,水灵秀,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方面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另一方面亦保护了这里原始的生态,留存了当地原始的民俗,滋润出了这里人们甜润的歌喉。据悉,这里是目前开州保存民歌最完整的乡,也是本土歌手最多的乡。上至髦髦老者,下至哑哑孩童,都能唱几句山歌。笔者驱车前行,只见一条平整的沥青公路在深深的峡谷中穿行,路边一面是清幽的江水,一面是仰不可及的悬崖峭壁。笔者刚到白泉乡的白里村境内,就听见半山腰里飘出一段歌声:
郎是山上长年树哟喂
妹是山里百年藤哩
树死藤生缠到死哟喂
树生藤死死也缠哩……
歌声高亢婉转,饱含沧凉,有凌天而下的飘绕感,在山谷中引起阵阵回声。笔者激动不已,连忙随声寻人。
二
刘安富是我们找到的第一个民间歌手,50多岁的他正年富力强,家住白泉乡白里村4组,妻子在家务农,膝下一儿一女,负担较重。以前他是“赤脚医生”,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村合作医疗点的医务人员。中等个子,朴素的穿着,脸上露着质朴的笑容,见了我们一行人,忙着递烟,急促不安的搓着手。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便掏出手机,说是通知当地另一名叫廖大章的歌手,把几个会唱歌的叫到一块儿来。“唱歌要讲气氛,不然就干瘪,唱不起劲。”刘安富说。
歌手刘安富
在刘安富的引荐下,记者来到了一个叫做白里村的一个居民点。刘安富说,这里还有一位会唱歌的年轻的女子,叫孟春,如果把廖大章等叫到孟春家,今天的歌就一定能唱起来。白里村居民点设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数排居民房沿着公路成街,很有深山小城镇的气势。孟春是小街上的“理发师”,我们到她家时,她正在忙着给一群学生理发,很忙。不一会儿,歌手廖大章也来了。“平日里大家很少有时间打堆唱歌的,今天有人采访,我们就尽个兴!”刘安富说。
刘安富最擅长的就是唱情歌,是什么样的情歌呢?就是抒发男女之情的民歌。音调较为平稳,低沉婉转,深情有力,有五字句,也有七字句,每句歌词押韵,在我们的要求下,刘安富清了清嗓子,便唱出了一段《想妹歌》:
郎想阿妹千百番哪
一日想得一日完。
上午想得下午过哟,
下午里个想得日落山……
歌声饱含深情,余韵悠长,我一下就入了迷。
“如今许多歌都搞忘了,不像在集体生产的时候,那时我可说是整天歌不离口,人又年轻,嗓子吼亮!”刘安富回忆着说,在60、70年代的时候,在附近的几个乡镇一带人人都会唱歌,人人都喜欢唱歌。有时是一这山的人与那山的人对唱,有时是干活的人一起唱,特别是搞体生产时,人们兴唱“薅草锣鼓”,劳动群众在田间地头真是“麻雀闹林”从早上到晚,无时不在唱。在当时,只要谁会唱歌,就会成为人们崇拜和喜欢的对象,就像现在“歌星”。
刘安富说,唱歌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他十五六岁时,他就成为当地有名的“歌手”。搞集体生产时按劳记工分,刘安富专门负责在田地里领唱“薅草锣鼓”,每天多加2分,仅唱歌就当一个壮年劳力的收入。每天清晨,生产队里的人扛着锄头成群结队的走向田间,这时刘安富就吼:
清早起来把门开哟喂,一股凉风吹进来。
眼看太阳升上来哟喂,大伙出工快些来……
到了中午放工回家吃饭的时候,刘安富又领着唱:
太阳当顶过,肚儿巴岩岢。
叫声主人家,大些加把火……
有时有人用歌声和刘安富,有时也用歌声骂他,说:
鸡公两个脚,红冠绿脑壳。
天亮就叫起,叫得太阳落。
满山里起起落落,一呼一应,妙趣横生,歌声,笑声连成一片。刘安富说,他那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喜乐神”。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歌笑语。记得有一次,他到附过一个叫满月乡的地方走亲戚,爬到一座山梁上,看到山脚下一群女子在地里挖红苕,于是他抖开嗓子就吼起了情歌:
深山密林好唱歌哟喂,郎的歌声没人和哩,
早闻妹子心地好哟喂,鱼水相爱意如何哩?
而令刘安富没有想到的是,下面的女子用歌声回了他:
锣鼓听声歌听音哟喂,郎唱山歌妹在听哩。
哥若有意莫乱唱哟喂,明媒正娶结同心哩。
刘安富立即回答到:
妹是哥的心上人哟喂,对歌对到日西沉哩。
哥到何处把媒请哟喂,歌声便是大媒人哩。
经过歌声的交流,与刘安富对歌的女子很快就与刘安富“相好”了,后来刘安富就真正请人作媒,将此女子娶回家里,这女子自然就是刘安富如今的妻子。刘安富的故事,在当地一带成为佳话,从此当地人就称刘安富为“情歌手”。谈及往事,刘安富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回到了与妻子对歌的岁月,至今让他沉醉不已,他一边讲述着,一边亮着嗓子唱着,神采飞扬。不知什么时候,已围了一大群人,“这老哥子,威风不减当年呀!”在一旁听歌的一个老人说。
刘安富说,如今这唱歌没有过去影响力大,但村里人只要见了他,都会缠着他要“来一段”。现在生活好了,有电视了,年轻人都觉得这类歌不时兴了,但老人们对这类歌还是趋之若鹜!“这歌一唱就丢不开,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刘安富说。如今他是村合作医疗的医生,有许多病人到他那儿来看病,他只要一张嘴唱歌,就能把许多病人逗乐,病人心情好了,病也好得快。“自娱自乐,乐了自己,也乐了他人!”这是刘安富的真实体会。
刘安富
经刘安富介绍,流传在他手上的民间情歌可达50余首,其中15首是他最拿手的。比如《十爱》《十想》《十摸》等,但这些歌都存在着较为“风流”的一面,只能一个人躲在山里唱。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开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直以来,涉猎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其作品文辞清丽、意境悠远,无论是散文、散文诗或是小说,都极富感染力。其新闻作品、电视散文等作品多次获全国及市级大奖,文学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杂志,有作品被选为中、高考试题并收入多类选集。著有散文集《点燃一盏月亮》《望春风》,散文诗集《奔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