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国家广电总局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中国画学会会员,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员。曾任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主任,现为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曾牵头编制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五规划》、《武陵山(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划。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市各类展览。
2000年创作的《山乡新貌》、《梦园山乡》入选全国广播电视系统 “迈向新世纪”职工书画摄影展,《山乡新貌》获铜奖;
2009年获重庆市文化广电系统书写经典二等奖;
2013年创作的《春之吉祥》获“我们的中国梦人文江北迎春书画作品展”二等奖;
2014年创作的《吉祥如意》获重庆晨报读者节“书写和谐描绘文明”重庆市民书画大赛中国画唯一一等奖;
2015年获《秘书工作》杂志社主办的“邮蓄银行杯”全国秘书工作者书画大赛优秀奖;
2016参加重庆市都市山水提名展和《诗意兰亭——巴渝书画名家六人邀请展》。
2017参加《三重喜庆——重庆名家书画展》,作品由重庆壹零捌美术馆收藏。
在重庆东北的梁平县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天上玉帝不知人间苦乐,一次太白金星问玉帝:“人间什么样的人最苦,什么样的人最快乐?”玉帝笑答:“当然饮酒者最苦,抬角儿最乐。”太白金星不解,玉帝说,你不见饮酒者眉头紧锁苦不堪言,而抬角儿草履赤臂肩负重物仍歌之舞之喜形于色,岂不乐乎?
虽是民间传说,却是对梁平抬儿调风格形象化的描述。
梁平,地貌奇特,有“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在“三山”之间分布着许多起伏不平的丘陵,东、西两山之间,有一块由古代湖泊沉积而成的平坝,地势平坦而开阔,被称为川东第一大坝,即梁平坝子。区境内的地势高出邻县,六条主要河流迂回于平坝浅丘之间,河床狭窄。
山区为主的崎岖地貌,并未阻挡梁平人开疆拓土的信心和热情。几百年来,这一声声响天彻底的号子声,伴随着祖祖辈辈的足迹,唱着抬儿调,带着无限气魄,走入历史,走进他们的生活。
在朴实勤劳的梁平人的生活里,不管是建房造屋、还是修桥铺路运抬石料,不管是迎亲娶媳抬花轿,还是遇有丧事用龙杠抬棺木,都要唱着一种整齐调,迈着铿锵的步伐,以此分解抬角儿的压力。
世世代代梁平人,吼着整齐一致的调子,在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的梁平地界上,不断开拓,顽强拼搏!
追根溯源,唱抬儿调的人,不是表演者,是抬角儿。抬角儿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必吼唱抬工号子,旋律优美,节奏高亢明快,韵辙严谨,唱词朴实、风趣、幽默、内容丰富。抬角儿通过吼唱号子抒发内心的情感、释放缓解疲劳,使步伐轻松协调,步力和一。
梁平抬儿调是流传于梁平县地域内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产生于日常生产劳动和民俗活动之中。
根据歌词内容,梁平抬儿调可分为三大类。
流传最广、用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叫“踏脚调”,是从事劳动,抬运重物时吼唱的调。“踏脚调”有吼有唱,唱出的调子欢快、高亢,唱词内容丰富、风趣幽默。
杨学超,蟠龙镇杨家班班主。他带领的杨家班所传承的抬儿调是最典型的梁平抬儿调风格,节奏较快明快高亢。
抬工吼唱“踏脚调”时根据所抬重物大小、重量分2抬、4抬、6抬、8抬、16抬、32抬等,最多的有64抬。一般按每人分摊100市斤左右的重量来决定抬数。
根据抬数多少从前至后分1杠、2杠3、4、5、6杠等,每杠分前后杠二人。杨学超所处的位置是1杠的前杠,叫“尖子”,是控制速度、协调步伐、领唱“抬儿调”的灵魂为位置,技术好、有威望、辈份较高的长者才能担此重任。
1杠的后杠叫“黑拐”也叫“滑腿”,是掌握控制行走速度的位置。
最后一杠的前杠叫“红拐”,后杠叫“尾巴”。每个人在不同的位置各司其职,不管多少抬整个集体都能在尖子号子的指挥下达到协调轻松步力和一,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抬花轿时也有专门的调,叫“四轿调”。“四轿调”只吼不唱,但吼中又带有简洁的音律。其功能主要用于前面的抬工为后面的抬工通报路况,互通信息。
龙杠调是民间办丧事时抬工抬送棺木吼唱调,因抬棺木上墓地埋葬称之为“送上山”,所以又叫“上山调”。“龙杠调”有吼有唱,但给人以苍凉、忧怨之感。
无论是“踏脚调”还是“龙杠调”,一般为4句或8句。
哼唱的调子分上下两句,前杠哼唱上句,后杠跟着重复哼唱。前杠再哼唱下句,后杠应和。
“梁平抬儿调”已形成较成熟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不局限于抬工们在从事抬工活动中吼唱,而是逐渐演变成一种休闲娱乐哼唱音乐。在乡间的田间院坝,甚至在城市里都能听到哼唱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抬儿调,相当于民歌。
梁平抬儿调有一个最基本的旋律,但不同龙杠班在旋律上又有明显的差异和吼唱风格上的不同。只要听上两段,就基本可以辨别出他属哪个区域或哪个龙杠班的。
梁平抬工所用工具特别独特。梁平县域外抬工都用硬杠子,即1.2m左右的木棒或竹棒。而梁平抬工用的叫翘杠。
杠、牛、杵、绦、扣、龙杠等都是抬翘杠的独特工具。
比如杠,分长杠和短杠两种,一般用柏树或其他弹性较好的杂木制作。长杠用于抬石料和其他重物。中宽,两端窄,且向上成圆弧形。长杠因此俗称“翘杠子”。短杠用于丧葬抬棺木,形与长杠相似。
牛,则是一种分力工具,有4牛、6牛、8牛、12牛、16牛、32牛等。用结实的杂木制作,从4牛到32牛,由细到粗由短到长。
抬工俗称“抬角儿”、“抬脚儿”或“抬二哥”,其民间组织称“龙杠会”、“杠子会”或龙杠班。
龙杠会成员多由青、壮年男性组成。每年的农历5月初5举行“龙杠会”,同班的抬工齐聚一起饮酒议事,举行祭拜祖师仪式,祈求抬工一年顺遂平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了原来的劳动生产方式。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和川流的农用车代替了抬工的肩挑背磨。
唯有红白喜事,修房造屋,不时还有抬角儿们的身影,伴随着的依然是整齐的音调、铿锵的脚步。抬儿调,早已不纯粹是劳动的号子,已经演化成一种美妙的音乐。
近年来,对“梁平抬儿调”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开展。2008年,梁平抬儿调纳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平抬儿调已经走进了学校、走入了课堂、走上了舞台。
朴实平凡的劳动中产生的美妙音乐,经岁月的演变,又脱胎成独立存在的民间音乐形式,梁平抬儿调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地域文化现象,其魅力和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地感知。
梁平抬儿调,带着“众口一号”可把天堑变坦途的气魄和胆识,凝聚着的是梁平人民的力量,他们正走出大山,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