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国家广电总局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中国画学会会员,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员。曾任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主任,现为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曾牵头编制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五规划》、《武陵山(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划。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市各类展览。
2000年创作的《山乡新貌》、《梦园山乡》入选全国广播电视系统 “迈向新世纪”职工书画摄影展,《山乡新貌》获铜奖;
2009年获重庆市文化广电系统书写经典二等奖;
2013年创作的《春之吉祥》获“我们的中国梦人文江北迎春书画作品展”二等奖;
2014年创作的《吉祥如意》获重庆晨报读者节“书写和谐描绘文明”重庆市民书画大赛中国画唯一一等奖;
2015年获《秘书工作》杂志社主办的“邮蓄银行杯”全国秘书工作者书画大赛优秀奖;
2016参加重庆市都市山水提名展和《诗意兰亭——巴渝书画名家六人邀请展》。
2017参加《三重喜庆——重庆名家书画展》,作品由重庆壹零捌美术馆收藏。
《鸭子下滩》是接龙吹打七大品种之一的丫溪调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
乐曲描述的是巴渝农家在田野之间牧鸭的场景,节奏欢快明朗的唢呐模拟群鸭下水嬉戏、彼此交头接尾、欢快鸣叫的场面。整段旋律清新自然,在表演形式上兼具人物身形与韵律、动作与节奏交相搭配,民间韵味十足,让人难以忘怀。
从上个世纪开始,接龙吹打响彻巴渝大地街头巷尾,抒发着人们淳朴、炽热的情感。
源流
接龙吹打是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是巴渝吹打乐的一个代表,其发展历史与巴渝吹打乐同宗同源。
据已故接龙吹打传承人王文君生前讲,他的师父谢元臣,曾于1950年从他人处获得明代的唢呐、锣、钹各一件。王文君曾亲眼见到并吹奏过那把唢呐。唢呐的管杆用的上好木料,管杆上端的铳(chong,四声)尖处系锃亮的铜质,下端的喇叭原系竹篾编制后再上漆,已经朽损,由谢元臣重新用竹篾仿制。
这些乐器,系一位明代吹打乐手的陪葬物。由此可以证实,早在明代末年,接龙已经出现吹打乐手,以唢呐主奏的吹打乐也已经产生并正式形成。
乐曲
经400多年的发展,接龙吹打衍生出“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983首乐曲。这些乐曲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法,惟妙惟肖。
至今仍广泛流传而影响较大的有丫溪调、青山调、下河调、昆词、教仪调、伴舞锣鼓、将军锣鼓7大品种。
这些吹打乐既有源于对古代巴渝歌舞的继承,也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等曲种广泛吸收,又从戏曲、曲艺乐曲中引进,还从外地民间吹打乐中直接纳入,种类繁多,曲目丰富。
如昆词,有流利悠远的特色,传入接龙后与当地吹打乐结合,唱词既有风花雪月、林蝉听泉等曲词。又融入川剧唱段,这种品种在全国都很稀有。
如丫溪调,有吹打乐曲152首,源于接龙境内丫溪河流域,为地道的本土器乐曲。它最大的特色是由乐器“大”而形成的慢节奏大吹大打,多用于丧葬、祭祀等活动。为表达人们对送别亲人的沉痛心情,乐手用低音唢呐吹奏,二鼓振节。
下河调,有吹打乐曲125首,系在丫溪调的基础上,吸收五布河下游、与接龙一衣带水的姜家、木洞地区的吹打乐曲的某些特质融合而成。
青山调,则有吹打乐曲108首,相传为清末农民起义农民将领石达开兵败重庆万盛,败兵留驻青山,其军乐之一的吹打乐曲流传青山一带,而后传入接龙。
目前,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将军令” “风入松”等。
乐器
目前,巴南区已有接龙吹打乐班260多个、乐手近2000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乐器56件,其中4件的传承历史在400年以上。
接龙民间吹打乐的乐器种类,可分为吹奏类、打击类、拉弹类3大类别。最主要的是唢呐、鼓和锣。
每种打击乐器各有规格,组成各式音阶曲调。在演奏过程中,通常以唢呐为主、以鼓指挥,因而构成唢呐主奏、以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
跟音域近五个八度,破空透远,其音洪亮的永成吹打以及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的金桥吹打相比,接龙吹打乐的调式和板式不像其它乐器那么繁复、华丽,反而显出一种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调式、板式的简朴性特征。
现状
接龙吹打乐应用十分广泛 ,可以说,它几乎渗透进接龙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传统的婚丧寿节等民俗活动到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或是烧香祭坟等民间祭祀活动中,几乎都有吹打乐班随行。
如今,开业庆典、婚礼、甚至文娱晚会现场,都时常可欣赏到接龙吹打乐这项民间艺术表演。
近年来,由于赛事、会庆、商务等活动邀约不断增加,接龙吹打乐改编、创作出气势恢宏的大型吹打乐曲,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1991年,重庆市正式命名接龙地区为“民间吹打乐之乡”。
1999年11月,接龙吹打乐被确定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2006年,接龙吹打以品种多样、曲调丰富、流派纷呈等鲜明特色,名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
为了更好地弘扬巴南接龙民间吹打乐,2007年,巴南区接龙镇开办了第一期“接龙吹打培训班”。
23岁的李谣成为了那一时期第一批顺利毕业的新学员。如今,30岁的他已经是接龙镇文化站一名在职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接龙吹打乐传承和保护工作。在7年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过程当中,李谣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接龙吹打乐曲目形式,并在传统的曲目形式上进行了开拓创新。
唐佑伦是唐家民间吹打乐第四代传人,巴南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他所创办的唐佑伦乐班谱系是巴南区接龙吹打乐五大传承谱系之一,民间影响较大。
从14岁开始,唐佑伦师从其父唐家照学习接龙吹打。期间,他不断走师访友,虚心学习接龙吹打不同曲调特色,采纳众家所长,融合各家精髓,赋予接龙吹打乐新的表现形式。
四十年磨一剑,刻苦钻研中,唐佑伦逐渐掌握了接龙民间吹打乐中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等多个门类的吹打艺术,成为接龙民间吹打乐手中有名的“全褂子”。
值得一提的是,接龙吹打乐并不仅限于本地百姓婚丧寿庆吹奏演出,而是多次走出去,参加各类比赛、表演。
1999年,在重庆市首届民间吹打乐比赛中,唐佑伦率领乐班演奏的《闹春》,受到专家高度赞扬,荣获特等奖。
同时,记录接龙吹打乐精髓的《接龙吹打乐》、《乡乐新韵—接龙吹打乐论文选》等一批专业书籍也相继问世,完善了接龙吹打乐理论理论体系。接龙镇文化站接龙吹打中心就是一个接龙吹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习所,许多曾让人耳目一新,获奖无数的接龙吹打表演曲目都在这里排练的。在该中心里,来自接龙吹打不同派系、不同曲调,新、老传承人共处一室,将接龙吹打传统曲目进行创新和改编,从曲调形式、形成风格、背景渊源着手,使之形成新的,具有观赏性质和演绎性质新的接龙吹打。
2011年,在巴南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一曲大型民间吹打合奏乐《春到接龙》迷住了全场观众。
在数十名民间艺术家欢快流畅的吹打声中,仿佛万物复苏,小溪流水,鲜花渐次盛开,一派春回大地的繁荣景象铺陈开来。
接龙吹打民间艺术家们将原生态曲牌《鸭溪调》进行了改进,并将传统的吹打乐配以现代电声乐伴奏,不但保留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具现代艺术魅力,实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创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听觉感染力和视觉感染力。成为巴南创新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
接龙吹打乐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不仅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带动和促进整个巴渝吹打的弘扬。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根植于生活的接龙吹打乐,正通过不断继承、创新,成为一股崛起的民间音乐力量。
作者简介:王发荣,曾任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主任,现为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国家广电总局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中国画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