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进
f04da220b9101aad912004

吕进,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第六届、第七届全委委员,重庆直辖市第一届文联主席。
 

吕进:回望老子
  2022-04-20

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出自培根的《沉思录》。“力量”的内涵很丰富,包括人格力量,思想力量,工作力量。获取知识当然不止是读书,但读书应该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发明文字以后,就靠书籍。书籍是保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读书,是和先贤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追问。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肩上瞭望和思考,以广阔的内在视野观察我们的时代,所以,“开卷有益”。

XxjpsgC007393_20211209_PEPFN0A001.JPG
新华社/图

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书会改变人的气质。读书多的人内在会有一股优雅的风度,这就是人们说的书卷气。苏轼的诗《和董传留别》说: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气自华”,就是书卷气。书卷气是人文修养的外在表现,具体说,我认为就是:植根于心性的素质,无须作秀的高尚情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风度。

只要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便会发现,许多有成就的人往往就是一两本书影响了、引导了他的一生。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在浙江大学做报告时就提到,物理学家亚瑟·艾迪顿写的科普读物《神秘的宇宙》就是影响他一生的书籍。他在他的报告一开始,就向听众推荐这本书。他说,他是在念初中时读到这本书的,《神秘的宇宙》用通俗的语言讲了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讲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介绍了许多得到诺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初中生的他读到此书后,顿时被激发出很大兴趣,从学校回家后他对父母说,以后自己要搞物理学,以后一定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专业阅读之外的人文阅读有一个中心:元典阅读。元典也就是经过千百年淘洗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元典需要反复阅读,在不同年龄、不同地点、不同境遇、不同心情下的阅读,会有不同的发现,会有深一步的收获,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中国古代的元典在世界都享有盛誉,比如文学作品中的《诗经》和四大名著:写“情”的《红楼梦》、写“义”的《水浒传》、写“忠”的《三国演义》以及写“趣”的《西游记》;又如史学著作中的《史记》、《资治通鉴》;再如哲学巨著《易经》、《老子》、《论语》,等等。

中国的哲学元典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是老子的传世名著。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孔子也曾到周国向他当面请教。老子也是联合国确定的百名世界历史名人之一,日本学者普遍认为,老子是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代表。其实岂止东方,西方的一些“大人物”比如爱因斯坦、黑格尔、海德格尔对他都推崇备至。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他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装宝物,放入水桶,垂手可得。” 在德国,《老子》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的著作达700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现今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圣经》外,就是《老子》。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相传李耳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老子是一个博学的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当过守藏史,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或者国家档案馆长一类职务。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想弃官归隐,于是骑青牛西游。到达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迎接。尹喜向老子提出,在大隐之前,希望他能为世间留下一本书。老子也知道尹喜不是一个俗人,所以采纳了他的建议,“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五千余言就是久传不衰的《老子》。《老子》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中国台湾著名学者钱穆曾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部分:人统,事统和学统。他说,老子学说的精华在“人统”,老子以正确方式处理复杂的人生难题的智慧和朴素方略,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凡的影响。《老子》虽然诞生在三千年前,博大精深,但是文字却很朴素,篇幅也只有五千余字,当代人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文字障碍。在精神缺失、物欲横流的时尚风气里,我觉得,人们特别应该回望老子。

从人统的角度,老子的哲学就是水的哲学。老子对于人的修养提出要以水做榜样。他说,最高的善行都具有水一般的品性,所谓“上善若水”。水是高雅的:无色无味,清明洁净,通透自在。水是大象无形、刚柔相济的,它因势而成,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它又因时而变,夏则为雨,冬则成雪。这种品格最能适应各种挑战。水是崇高的,它是生命的源泉,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可以挨一个星期的饿,但是如果没有水,三天都活不下去。水这么重要,却善利万物而从来不与万物争,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因为水始终保持虚怀若谷,处在低下的位置,博大包容,所以才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汇合的地方,成为浩瀚的大海。“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

老子有三个重要思想:他心即我心,以百姓心为心;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最重要的,是老子关于水的“守柔”理论,关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是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谋求成长强大的大智慧。

 

老子认为,水虽至柔,却能克天下之至刚,尤其有深度。传说老子的老师常枞弥留之际张开嘴问老子,你看见嘴里的牙齿了吗?老子说,没有啊!常枞又问,你看见舌头了吗?老子说,看见了。常枞说:“我年龄这么大了,舌头还在,是因为它柔软。天下事理都在这里了。”是啊,在人体器官里,牙齿最坚硬,但是易坏;舌头最柔软,但是最不易生病。牙齿只参与咀嚼活动,工作时间比还要参与说话的舌头少了好多倍呢。老子说,柔软的水却最有力,“水滴石穿”;柔软的水最不可被战胜,“抽刀断水水更流”。按照老子的看法,坚硬的属于没落的一类,柔软的属于有生命力的一类。《老子》第76章有一段颇为深刻的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僵硬了。活着的草木很柔韧,死后就干枯了。军队勇武,就有被人消灭的命运;树木高大,就有被风折断的危险。所以,强大处在劣势,柔弱反而处在优势,世界万物总是“柔弱胜刚强”的。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水,就是我们处理人间事的榜样。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的确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中国哲学元典啊!

 

鸣家简介:吕进,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第六届、第七届全委委员,重庆直辖市第一届文联主席。

111_副本.jpg
e1edf92d-83f8-4015-9d84-22cd25d82deb.png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