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辛—盐之留存(四)
  2021-08-23

与云雾同在,与风同在。

众多未解之谜的背后,是古人对于生死的另一种理解与敬仰。

1987年,考古专家对巫溪县城南门湾1号悬棺,进行抢救发掘。这口悬棺距大宁河水面38.4米,棺内有一男一女,男约26岁,女约40岁,系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朝,儴人或侹族人所葬。棺木形制与荆竹坝18号悬棺无异,仅体积更大,其葬俗亦相同。 棺内随葬品有巴楚青铜剑,剑有装饰骨雕,丝麻混纺织物,薄板加麻漆制剑鞘,可透人影;竹席细软,篾宽三毫米,工艺精细。由此可见,大宁河流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该区域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文明的时代了。

每具悬棺之后,都是对于生命的尊崇和对于灵魂的敬畏。

从悬崖走来,从云端走来。

灵魂,始终朝着上天的方向。

VCG211277166204.jpg

关于悬棺葬俗形成的原因,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且颇多臆想与猜测,综合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是祖先崇拜说。将先辈的尸体高置在临水高崖上,既便于后代子孙瞻仰,也能让祖先的英魂保佑子子孙孙繁荣昌盛。古人多有此说。唐代张鷟在《朝野佥载》里记载:“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助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既终身不复祭祀。”

二是普渡灵魂说。古人把人的形体叫作“形”,魂魄附之于形体,即所谓“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灵”。有学者认为,棺木(尤其是船形棺木)好似独木船,将死者脱离形体的灵魂,载渡到天堂极乐世界。楚辞《招魂》所表现的正是“超度亡者灵魂”这一原始的灵魂观念和三峡地区古老的民族习俗。

三是“升天”成仙说。古人以为高山高崖距离九天仙境最近,所以称悬棺洞穴为“仙馆”,悬棺葬为“地仙之墓”。子孙将祖先尸骨安葬在高不可攀的悬岩绝壁之上,宛若进入云雾飘绕的神仙境界,既可避免鬼怪干扰,又可以高高地瞻仰祖先。

四是返水归真或返洞归源说。即所谓来之于水,返之于水;来之于山,返之于山;居之于洞穴,回归于洞穴。原始人类曾有过穴居时代,狩猎于山林,捕鱼于水泽,对山水自然有着深深眷恋之情,将祖先悬葬于水边山崖洞穴,有送其回归自然之意。

自古流传棺木岩,鸟鸣猿啼动人怀。

雪飘草木山戴孝,风吹松杉树举哀。

春到百花呈奠礼,夜来明月照灵台。

不知亡人哪朝辈,棺木七口洞穴埋

悬棺之谜待解,而在位于堵河汉江河口勋县五峰一带,出现了大量的寄死窑,更让人毛骨悚然。

寄死窑又称“自死窑”“老人洞”,指的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放上三天食物,然后让老人自生自灭。

“寄死窑”还叫“待死窑”“借死窑”“老人仓”“参洞”等。在郧西县南部,丹江口市习家店、官山,十堰城区夏家店、白浪,竹溪县龙坝、泉溪,河南丹江流域的淅川,陕西安康等地的汉江支流河谷的山崖上,都能发现遗迹,可见这种习俗影响之广。郧县的寄死窑大多凿在江边的崖壁上,离水面有高低不等的距离,官山一带有的寄死窑就在房院背后的山崖上。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