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辛—盐之留存(四)
  2021-08-23

小伙儿和伙伴们在盐道上风风雨雨几十年,看惯了繁华富贵,也看惯了生离死别。

盐道路远道险,路上摔下悬崖伤病无法救治而亡;盐道偏远险阻,时常土匪强盗出没打家劫舍杀人越货。

VCG211278301299.jpg

盐民们,对于生和死的认识,有自己独有的认识与理解。

盐道上,留存着这一区域先民们对于生命的另一种尊重。

这里,说说悬棺、寄死窑之谜吧。

在盐道的两条重要水运通道上,存在着两种丧葬之谜:一个是大宁河上的悬棺之谜,一个是堵河上的寄死窑之谜。

三峡地区是我国古代悬棺最集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地区,仅在大宁河河道两岸,就保存着悬棺遗址370多处,现存悬棺43具,其中巫溪白鹿镇境内的荆竹坝岩棺群是最集中的一处,存24具棺木,距今已有2000多年。

如果仔细划分,以棺材摆放方式或形状来辨别,应该分为悬棺、岩棺、船棺等形式。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统一以“悬棺”的名义进行讲述,而荆竹坝悬棺实际应为“岩棺”,其置放难度比悬棺大得多。

荆竹坝现存岩棺棺木成组排列,搁置在岩壁狭窄而绵长平台状的石墩上,上面岩石突出,形成天然岩檐,使棺木免遭日晒雨淋,下面距河谷一百多米,悬崖笔直,无法攀越;所有棺木皆为整木剜造,刀劈斧凿,工艺粗糙,棺盖棺身,系子母榫相扣。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荆竹坝取下一具岩棺,据考证已距今2000多年,仍未腐烂。棺内有两具尸骨,一具是十三四岁的男孩,一具是十五六岁的女孩,女孩尸骨后脑骨有钝器敲击的痕迹,由此推论此棺男孩应该是有权有势的富贵之子,女孩属陪葬,其殉葬品有铜带钩、铜镯。

三峡大宁河,岩上有棺材,

金银千千万,舍命难得来!

是何技术将重达几百斤的悬棺葬于悬崖峭壁之上?又是什么人才具备享受这一丧葬“荣耀”?葬于悬崖之上的目的和寓意是什么?

木棺一躺千年,看雨雪飘过,看一只鹰在空中翱翔,在崖上栖息。

与云雾同在,与风同在。

众多未解之谜的背后,是古人对于生死的另一种理解与敬仰。

1987年,考古专家对巫溪县城南门湾1号悬棺,进行抢救发掘。这口悬棺距大宁河水面38.4米,棺内有一男一女,男约26岁,女约40岁,系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朝,儴人或侹族人所葬。棺木形制与荆竹坝18号悬棺无异,仅体积更大,其葬俗亦相同。 棺内随葬品有巴楚青铜剑,剑有装饰骨雕,丝麻混纺织物,薄板加麻漆制剑鞘,可透人影;竹席细软,篾宽三毫米,工艺精细。由此可见,大宁河流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该区域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文明的时代了。

每具悬棺之后,都是对于生命的尊崇和对于灵魂的敬畏。

从悬崖走来,从云端走来。

灵魂,始终朝着上天的方向。

VCG211277166204.jpg

关于悬棺葬俗形成的原因,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且颇多臆想与猜测,综合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是祖先崇拜说。将先辈的尸体高置在临水高崖上,既便于后代子孙瞻仰,也能让祖先的英魂保佑子子孙孙繁荣昌盛。古人多有此说。唐代张鷟在《朝野佥载》里记载:“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助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既终身不复祭祀。”

二是普渡灵魂说。古人把人的形体叫作“形”,魂魄附之于形体,即所谓“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灵”。有学者认为,棺木(尤其是船形棺木)好似独木船,将死者脱离形体的灵魂,载渡到天堂极乐世界。楚辞《招魂》所表现的正是“超度亡者灵魂”这一原始的灵魂观念和三峡地区古老的民族习俗。

三是“升天”成仙说。古人以为高山高崖距离九天仙境最近,所以称悬棺洞穴为“仙馆”,悬棺葬为“地仙之墓”。子孙将祖先尸骨安葬在高不可攀的悬岩绝壁之上,宛若进入云雾飘绕的神仙境界,既可避免鬼怪干扰,又可以高高地瞻仰祖先。

四是返水归真或返洞归源说。即所谓来之于水,返之于水;来之于山,返之于山;居之于洞穴,回归于洞穴。原始人类曾有过穴居时代,狩猎于山林,捕鱼于水泽,对山水自然有着深深眷恋之情,将祖先悬葬于水边山崖洞穴,有送其回归自然之意。

自古流传棺木岩,鸟鸣猿啼动人怀。

雪飘草木山戴孝,风吹松杉树举哀。

春到百花呈奠礼,夜来明月照灵台。

不知亡人哪朝辈,棺木七口洞穴埋

悬棺之谜待解,而在位于堵河汉江河口勋县五峰一带,出现了大量的寄死窑,更让人毛骨悚然。

寄死窑又称“自死窑”“老人洞”,指的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放上三天食物,然后让老人自生自灭。

“寄死窑”还叫“待死窑”“借死窑”“老人仓”“参洞”等。在郧西县南部,丹江口市习家店、官山,十堰城区夏家店、白浪,竹溪县龙坝、泉溪,河南丹江流域的淅川,陕西安康等地的汉江支流河谷的山崖上,都能发现遗迹,可见这种习俗影响之广。郧县的寄死窑大多凿在江边的崖壁上,离水面有高低不等的距离,官山一带有的寄死窑就在房院背后的山崖上。

考古工作者发现,各地窑洞构造大体一致,形制略有区别。以郧县一地为例,从郧县城关到青曲镇沿汉江两岸山岩上,“寄死窑”相对分布较多。一种形制是窑口上方成拱弧形,入洞后窑体横向开凿,宽高各1.5米左右,长约2米;人弯腰进去,可躺下坐起,不能直立;这类窑凿制比较粗陋、分散。一种是方形窑口,窑内空间约2米宽,高、长约3米,窑形呈筒子状,许多窑内石壁上凿有放灯的小龛及烟痕。这类窑呈相对集中而零散开凿的排列。还有一种窑比较集中,排列有序,窑底成同一水平线,间隔距离大致相等,窑门外凿有浅显的波浪形、树叶形花纹图案。

关于寄死窑,当地民众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认为人老后不中用了,到了60岁就送进窑中,用土石把洞封死,只留一个小孔送三天或七天饭,然后让老人食尽而死。这样的习俗流传时间很长,影响也很广,但也无法确定产生和被废止的具体时间。

这样的丧葬方式不能简单地用粗俗、不孝或者是道德沦丧来理解,特殊的葬俗其实更说明了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古人对于死亡的哲学认识。

VCG211226501493.jpg

众多学者考证认为,寄死窑风俗的形成和存在延续,不仅反映了堵河,甚至整个汉水流域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进化程度,以及当地人民对待家族、种族、部落、国家的道德观念,突出而鲜明地折射出汉水流域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与观念。

可以说,寄死窑习俗不是野蛮落后,也不是恶俗、不孝,它的产生,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据和自然法则,反映出汉水流域在生命哲学上的深厚文化底蕴。

何况在两三千年以前,人均寿命极低,能活到60岁以上的人极少,能“享受”寄死窑这种丧葬“荣誉”更不是一般人能拥有。

所以,寄死窑昭示的是一种最古老、最朴素的死亡观,同时也是一种最自然、最理性、最世俗、最崇高的死亡观,它所反映出的是汉水文化在生命哲学上的深厚底蕴。

无论是将尸首置于悬崖之上,还是放入石洞之中,都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

这种敬畏不仅表现在丧葬方式上,还表现在葬礼的形式中。

人的离去,是让活着的人悲痛的,仪式繁琐,希望能寄托哀思,更能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老人临终前,子女齐聚身边与之诀别,称为“送终”;断气后,焚烧“落气纸”,人落气后要放鞭炮或派人通知亲友叫“报丧”;洁身更衣,停尸榻上,面盖黄纸,称“小殓”;然后丧家鸣鞭炮、插白幡,亲属到齐,遗体告别,入殓盖棺。棺材为上等好料制作,一般事先早已经准备好,用木料节数,以“生老病死苦”五字计算,如有的木料较粗大,十二节可以做起而不用十二节,要用十六节,因“十六”节落在“生”字上,其余四字均为不吉利之字。

然后设置灵堂,散发孝布,收受亲友赠送的花圈祭帐。旧时丧家请僧侣择期做道场,多则7至9日,一般3至5日,穷苦人家,一个昼夜。如是女性,则必多一场法事,即破血河。破血河,为女性逝者洁身净体,述说十月怀胎之苦,祷告上天恕罪女性,让其灵魂升天或转世为人。道场庄严、肃穆,诵经礼赞、超度亡人,儿孙轮流跪拜祭奠。葬前择地刻井(挖墓穴)看时辰,出殡时,泼水饭以打发孤魂野鬼。逝者长子或直系亲属捧灵牌在前,边走边哭诉,直到墓地。棺身盖虎毡,防野鬼扑生魂。沿途抛散纸钱,俗称“买路钱”。入葬前必先焚香烧纸和文书,曰“窖地契”;入葬时,棺底地上放五谷盐茶或置放殉葬物品,棺内置放“衣禄罐”及逝者生前喜爱之物。入葬后围土石砌成坟。葬后3日内每晚点长灯相伴,第3天为死者上坟,刻石立碑。

葬俗繁杂,仪式庄重。

是对生的珍重,是对死的敬仰。

习俗一辈一辈传承,是对先辈的眷念,是对于生命的思考。

盐道上的人,懂得生存的艰难,自然懂得生命的可贵。

盐道之上,众多的神秘文化现象,至今无人读懂,却真实地留存千年至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