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丙—盐巫神秘(二)
  2020-11-29

雨后,后溪河上或浓或淡的水雾蔓延起来了。

停止熬盐的宁厂被定格在了宣纸之中。笔锋之上,是墨韵浓厚的翘檐,是岑擦勾勒的石梯,花青石绿点染的或厚或嫩是老树新芽,朱砂胭脂韵润的或新或旧是对联灯笼。

绿,淡了;丹,旧了。

雨后的宁厂,只有画家诗人的感怀,只有古往今来的追思。

河中的打鱼人,披着蓑衣,一悠一荡,一甩一停,就从画中划向了现实。

这条河,也曾来往如梭。

运盐的,拉煤的,拖柴火的,南来北往的客商,让整个河面好不热闹。这种热闹的场面,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光顾,都想看看这几千年的繁华。

这繁华,是物质,更是精神,是它们,孕育了厚重的巫文化。

任乃强先生《说盐》学说第三要点是:人类文化,总是从产盐地方首先发展起来的。这里说的是整个人类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华文化。

所以还是得从被神话了太久的巫咸说起,毕竟以他为代表的巫文化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

而且,更情愿把巫咸当做一个人来讲述,不管他具体在那个时代,也不管在“巫咸”这个岗位上到底有多少位、多少代人任职,把他(或它)当做一个人来讲述,充满温情而神秘,就如巫咸带给我们的,是带着咸涩变化的美味。

继续从这“巫”字说起。

巫,象形。甲骨文里,“巫”字像古代巫师所用的道具;小篆中“巫”字像女巫两袖舞形;从字形上来讲,“巫”上下两横代表天地,意指能够沟通天地之人。

还有学者认为,上下两横各代表天、地之意,中间一竖乃是指通天接地。远古先民的心中,直插云天的高大山峰即是通往天帝之所的“通天柱”,左右两人,即为男人和女人,一竖分隔,意为男女有别。“男女有别”是后来儒家文化的产物,这里如此解释显然不通,列举出来,只为增加趣味罢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觋能齐肃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则巫。”“事无形”指看不见的鬼神,“降神”的手段是歌舞,“巫”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为通天达地的执行者。

《说文解字》解此“巫”字又说“古者巫咸初作巫,凡巫之属皆从巫”,此说可谓接近了该字最原始的意义。结合《山海经》来分析,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缘灵山升降采药;晋人郭璞注“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云“天帝神仙之药在此也”,可见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神通广大,他们缘此升降。

巫巴山地“盐”因与“巫”的结合,而摇身变化成了“巫盐”。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盐的发现和使用与“巫”联系到了一起。

群巫居住的“登葆山”和“灵山”,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汤绪泽认为:“‘葆山’即宝山,宝山之地即‘巫咸国’所在之地”。

巫巴山地作为人类发源地之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使聚居于此的诸原始部落,形成了共有的区域文化——巫文化。他们的首领便是那些被称为“巫”的、受神亲睐的、公认的神的代言人。

以“巫咸”为首的群巫部落聚居于“葆山”,自然也就拥有了这里的盐源。又由于远古先民认识能力有限和神巫统治的缘故,其盐源“由天所赐”、“归巫所控”便理所当然了。

盐泉天赐的观点,从前面讲到的“白鹿引泉”之传说就可以感受到当地民众对盐泉的敬仰与虔诚。

其实,在三峡其它拥有盐泉的地方,也有类似的传说,“白兔引泉”、“白蛇引泉”,都表达了人类对于发现盐泉的感恩,所以认为是“山灵发祥”。

曾经的熬盐车间

盐源于神赐,自然要由巫师把持,于是“巫盐”便成了巫咸赖以傲世的重要资本。

“巫咸”率群巫“上下”葆山。咸盐的药用价值不需多述,所以先民眼中咸盐应是神药而非简单的食物。盐的味道亦称“咸”,所以有学者认为“巫咸”之名应是与盐相关,他不但掌握了煮盐之法,还以药施巫,善占卜。

从“神农使巫咸主巫”“昔黄帝与炎帝争涿鹿之野,将战,噬于巫咸”,“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等记载来看,巫咸的能耐是得到历代朝野和民间大众所公认了的。

宝源山所产之盐在维系和巩固巫咸国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巫咸国利用当地的盐业资源,与周边部落交易所需用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首领“巫咸”亦因拥有了神赐白药(以丹、盐为主)进而拥有了最大的话语权,其通达神意、灵药治病的特异功能为群巫所折服,他遂成了众多部落公认的大巫师,率领着诸巫各部,在大巫山一带频繁活动。

巫咸国亦因此而势力强盛、声名显赫。

这样的地方,是能够产生信仰的。

这种信仰,其实是人类在起源时期对于大自然的一种敬畏,这种敬畏之心逐渐体现在了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于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巫文化。

如果非要给这种文化一个定义的话,巫文化即上古时期人类以大巫山地区为核心,在进行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统称,是人类远古文化。

巫文化是发展的,所以是变化的;又因为是母态文化,所以是坚韧的,也是脆弱的;还因为是起源文化,所以是孕育和影响了其他文化的。

于是,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儒家仁义。

巫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与巫文化有关的文化现象内容丰富,不是一两句能概括清楚的,在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可大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哲学,体现在创造了“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五行八卦、阴阳太极,特别是道教的建立和佛教的中国化。二是宗教,体现在首先流行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巫教、各种巫术以及祭祀、辟邪、崇拜等;三是风俗,包括巫风、巫俗、丧俗、禁忌等;四是艺术,包括巫歌、巫舞、巫戏(傩戏)、巫诗、巫书、神话、传说、文字、巫画、巫医等。

严格地说,巫文化应该是人类幼年时代世界观的客观反映,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从人类自身出发去判断周围世界,从而形成了万物有灵,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文化现象。

正因为是人类的母体文化、懵懂文化,所以它神秘,具有生命力,同样也脆弱不堪。

在中华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巫文化无处不在,但又被逐步剥离出主流社会。

时间太长,过程太复杂,就如大宁河的水,源远流长。

巫作为最早的知识分子,在人类的懵懂时代,比一般人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所以以巫咸为代表的大巫们,在宝源山下熬盐,还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

于是,药文化在这里,也在开始蔓延。

《大明一统志·大宁县》记载:“宝源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宝山,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此独雄峻,上有牡丹、芍药、兰蕙,半山有穴,出泉如瀑,即咸泉也。”

采的是牡丹、芍药、兰蕙,也还有党参、贝母等三峡著名的中草药,更多的是种种消灾祈福的念想与希望。

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文王一支笔。

巫巴山地中的“四大名药”,光听名字就觉得万分神秘。

特殊的山地气候和地形,使这里的中草药异常繁茂。

云吞雾绕之中,是盐的苦涩,巫的神奇,药的灵气。

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在宝源山,在大宁厂,在宝源山下,在大宁河流域,在巫巴山地,互相渗透,更相互影响。

巫溪县摄影家协会供图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