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乙—巫盐崛起(二)
  2020-09-26

白花花的盐,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有了盐,就有了钱。盐的存在是财富的象征,盐的存在首先是以商业的形式来体现。

所以得说说巫盐崛起的辉煌故事了。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这话是有道理的,四面八方的人汇集于此,均为财富而来。

以钱购盐,以物换盐,商业的各种形式在巫盐的生产和销售区表现得淋漓尽致。

重庆图库陈朝君摄

峡谷之中,无耕地也无草场,但巫咸国人不耕种有粮食,不织布有衣穿,究其原因,就是以盐换物,即人类最早的商业现象之一。

山响,是在清晨或傍晚。

这是盐民们出工或回家的时候,更是南来北往的客人抵达或离去的时候。

川流不息,纷繁嘈杂,四方商旅、荟萃云集。

七里半长的石街上,挤满了盐工、背夫、船夫、盐商、盐户,挤满了熬盐车间、杂货店、茶馆、酒楼、烟馆、妓院、小摊小吃、江湖杂耍……

因为盐,社会万象,在这里上演。

盐作为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之一,从来就不缺少商人的关注。

以盐作为主要商品,逐渐涉及到桐油、木耳、棉花、生漆、药材、林产品、矿产品等各类影响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物品,形成庞大的商业流通网络。

因为盐,逐渐产生最早的股份制、联营制、个体制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了众多因产销食盐及其它商品的商埠、口岸、村落、城镇,汇集了众多宫、庙、会、馆、堂等商业组织形态。

“巫盐一出,天下索求”是一个商业神话,更是盐的神话。

地处三峡腹地,交通极为不便的宁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富饶的巫咸古国,成为“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百谷所聚”的逍遥乐土。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众多的经济现象,也围绕宁厂开始产生。

有学者认为,早在两汉时期,食盐作为国家的专控商品,与粮税、铁税(也有说法是丝税)一起成为国家的三大税收来源,产盐之地成为当时的经济聚集中心。

是的,特别是在没有机械和热动力的时代,盐业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个盐厂都能形成人口众多的产盐重镇。与产盐相关的配套产业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古镇因产盐日益繁荣起来。《说盐》中的第二要点就是:食盐是最早推动商业发展的商品。

无论中外,最古老的商品必是食盐,最古老的商人必是盐贩子。

宁厂,具备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注定繁荣。

所以,得说说宁厂对于经济的影响。

重庆图库陈朝君摄

前面说过,巫咸靠熬盐炼丹,建立起神秘的巫咸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贩盐为生的商业民族——巴人,利用贩卖宁厂为代表的三峡诸盐建立了强大的巴国。

巴族从事运盐、贩盐为生,从少到多,由近及远,从少数人变为举族参与,大巫山的泉盐通过长江这条干流和其他的众多支流以及翻山越岭的小道,东到江汉平原,东北到豫西平原,北到汉中盆地,关中平原,西到成都平原,南到云贵高原,用那些地方需要的食盐,换回大巫山中缺少的东西,与巫山诸部进行交换。

在这一来一往双重交换中,巴人得到较丰厚的收益,从而使自己的民族经济日益强大。经济是基础,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必然导致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大。

管维良这样来分析《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一段。“咸”即“盐”,“咸鸟”即“盐鸟”,即背负盐之鸟,巴人驾着装载巫盐的舟船,驾轻就熟地在江河之上像鸟儿一样快捷如飞地行进,故被称为“咸鸟”;乘鳌,“乘”是乘载的乘,为治理之意,即治理乘载之事,可解释为管理运盐之人;后照,“后”即首领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国王,如夏后启、后羿等,“照”或许是灶的讹写,表明这时候的巴人不仅运盐,也聚族众设灶煮盐,以取得更丰富的收益,“后灶”即是管理盐灶的头领。以上三位巴人首领的名称,明确显示巴族的起源与初兴,与盐都是有直接关联的。

这时候的“巴”,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氏族,而是有名有姓,从事煮盐、运盐、贩盐,拥有一定经济实力,自称为“巴”的部落了,“始为巴人”即“巴”的称号已经得到了巫山诸部的认同。

或许巴人还不懂得如何去除盐水中的杂质,而且熬盐的工艺十分简单,所以在陶器底部的盐粘结在一起,这种呈锅底状的盐被人称为“盐巴”;而巴人运出销售的盐被称为“巴盐”。

巴族逐步强大,而且还“载歌载舞”地和其他部族一起参与了讨伐商纣王的战争。

一战获胜,巴族仍然不满足,特别是进入到春秋时期,更是加入了互相争斗伐战的行列。先是和正在崛起的楚国一起进攻位于河南南阳的申国,灭申后,又立即调转枪口攻击楚国,在当时楚国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一带将楚军击败。几十年后的公元前611年,巴人军队又与楚国和秦国一起,联合进攻庸国,胜利后分享了庸国的食盐主要生产区域:巫溪、巫山、奉节。

政治之事,从春秋战国之时就已经是如此,昨天是盟国,今日又是敌人,而明天呢?或许又成为了朋友。最现实的,永远都是利益。

从公元前611年三国灭庸,到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300年时间里,巴国垄断了全部巫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周边诸国均仰给于巴国之盐,大量的盐业收益让巴国富甲一方,所以也招来灭国之祸。

财富固然让人心醉,但更让人眼红,围绕保卫盐源的战争一直不绝。

出名的有巴蔓子割城的故事。

巴蔓子为巴国(当时的巴国都城已经迁到现在四川阆中)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巴国朐忍发生内乱,此时的巴国已经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残遭迫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势平息内乱。事态平息后,楚王带兵索要城池,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将头颅作为“礼品”进行答谢,以信守承诺,但城池是不能割让的,所以自刎,以授楚王。

重庆图库陈朝君摄

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一直被广为传颂。

晋朝的常璩《华阳国志》记载:

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后人竞相传颂的是巴蔓子的忠贞刚烈,却少有人关注所割的具体是那三城。

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里分析:“所许三城,就是巫、鱼、故陵三邑,也正是楚王欲夺之地,所以楚王亲自率军来为巴平乱。平乱之后,实际已经占这三城了。还可能是巴王不许割地的诏令到来,蔓子拒绝授城,兵败,从羊渠后退,所以到了利川。走投无路,迫于自刎。”

巫县虽然是深山小城,但占有宝源山盐源之利,所以宁可割头自刎,也不愿意割让。

而其实,这时候的上述三城已经被楚王占领,需要的只是那纸文书罢了。

盐就是钱,巴国强大的财力来源被断绝后,衰败之势更加迅速。

到了公元前316年,已经占领了西边蜀国的大秦铁骑,正挥鞭而来。“贪巴国之富”的秦国国相张仪一路向东,顺手给了巴国最后一击,“执巴王以归”,把俘虏的巴国君臣押往咸阳,巴国灭亡。

而这时,得到巫溪宝源山盐泉的楚王正洋洋得意,哗哗流淌的盐水让他眼中发光,于是把现在的巫溪、巫山一带设置为“巫郡”。

有了这个巫郡,后面的描述就轻松多了,也准确多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巫郡富足的盐泉,让另外的国家开始惦记,于是另外一场争斗即将开始。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文路跋涉,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出版有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