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替的故事以后慢慢讲述,这里插上两段话。
一个是汉末的三国争霸时期。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主政荆州,尚未建立蜀汉政权的刘家军事集团,将宝源山盐泉涌流之地从巫县分出,单独设置为北井县,与巫县一并划属宜都郡。北井单独立县,县治地为现在的巫溪老县城,意为县城北部有盐井。
这个时间节点暂时还没有定论,属于任乃强“疑是”判断,在《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北井县为晋初所设”,与明正德年间编纂的《夔州府志》所记:“秦,始立北井县”又有不同。
历史有很多未知没解,但雄心壮志的刘皇叔,却是实实在在地在为自己未来发展建立财源基地了。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刘备政权将三峡地区取卤煮盐的巫县(巫山)、北井(巫溪)、鱼复(奉节)、朐忍(云阳)、汉丰(开县)、羊渠(万州)六县置为固陵郡(后为巴东郡),除了与峡外东吴抗争的军事需要外,更多因为盐业之产、运、销管理方面的方便。
第二个得说关于“宁厂”这个名称的来历。从西汉中期置盐官,到唐肃宗时期设大昌监,再到宋开宝年间设大宁监,这时开始,“宁”字就开始一直伴随着这片土地。关于这个“大宁监”也得说一下,在宋朝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也就是北宋开国仅仅13年时,太祖赵匡胤就在产盐之地设“监”以征盐税,全国设10监,其中之一就有大宁监。史书一般在称大宁监时,都冠以“夔州路大宁监”的称呼,“路”在宋代属于省级行政单位,路下设监。按如今的说法来讲,“监”应该相当于地厅级,由于全国只有10监,可见“监”应该还属于中央政府直管的地厅级单位,也就是中央直属企业。元代设大宁州,明时又改监为县,到清同治年间时,四川省分盐区为24厂,把大宁盐场称作大宁厂,简称宁厂。从某种角度讲,到这时候,“宁厂”这个名称,才真正形成。
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皇家王朝,都牢牢掌握着国家版图腹心地带的这泉盐水。
按照清朝文献记载:“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年(公元1665—1772年)间,‘大宁极盛,全场336灶,均燃以柴’”。
宁厂,熬盐的脉络,逐渐指向了近代。
宁厂继续持续着它的辉煌,虽然这次的整个背景有些涩涩酸楚。
鸦片战争之后,山河呜咽,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到了五千年文明史最可能面临中断的危险之中。
宁厂盐业,受战乱影响,但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开启了所有的煮盐锅灶,用几千年的骄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事很多,后面慢慢细说。
就这样,宁厂在磕磕碰碰中,就到了公元1997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