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甲——源由盐起(七)
  2020-09-05

我们的先民,从猿到人,从围猎到农耕,都与盐息息相关。

是的,得简单捋一捋宁厂熬盐的历史脉络了。前面说的那些先秦文明,固然辉煌,但说起来都只能是推测,需要用一段脉络式的叙述,来构成宁厂的筋骨。

有了筋骨,才能与那魂,组成整个宁厂。

对于何时发现卤水,何时开始熬盐并形成为产业,由于史料匮乏,只能留给更多考古人士去研究。

有文献记载,在这里设置官署管理盐务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中期,说那时候全国设置了盐官36处,巫县置盐官为其中之一。能在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的三峡腹地设置盐官,可见当时该地区盐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并在全国产生影响。

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里,有“当虞夏之际,巫国盐业兴”的记载。

虞氏是上古时代可能出现过的一个方国或部落,也是夏以前的一个独立朝代。古史传说中著名的圣王舜,就是虞部落的首领。夏以前的朝代就是虞。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述的虞史传说又大多经过了诸子百家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索性将虞代一笔勾销,将夏以前的历史全部归于“神话传说时代”。所以现今通行的学校历史教科书都是以夏朝的建立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

就算按照现在通行的历史纪年来算,从最早建立夏朝的公元前2070年左右算起,也是4000多年了。而有意思的是 “巫国盐业兴”这五字。无论是《华阳国志》,还是《校补图注》,古人用语都极为简略和慎重,“盐业兴”三字,值得玩味。

毕竟,一个事物要形成“业”态,还要“业态”“兴”,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宁厂潺潺的盐泉到底是何时被人类所运用的呢?是4000年还是5000年前?甚至是更远的时间?这些都需要大量文字和实物的证据,就如人类最初学会运用盐水,到形成“盐业”,也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这些文字的考究让我们清楚了,这泉至今仍然冒着热气的盐水,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息息相关,与这个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

就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它心生敬畏。

心生敬畏的,还有更多没法考究,却又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

所幸,在秦统一文字后,识读很多的描述就没那么费力了。

“秦立巫县。”

强大的秦帝国正是拥有了以宁厂盐场为代表的三峡诸多产盐基地,才为庞大的帝国军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和救援保证。在冷兵器时代,盐,不仅可以带来丰沛的赋税,还是刀剑枪伤的消炎药品。

于是,估计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要算发生时间最早、时间跨度最长的一场与盐有关的战争开始了,血雨腥风,哀鸿遍野。

盐战以后会详细诉说,这里讲的是秦国如愿占得楚国全部盐场,再无后顾之忧。此时,这场因盐而起的战争延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之久,获得三峡诸多盐场的秦国更具竞争力,统一全国之期已经不远了。

秦统一全国的意义也在这里体现得更加明显,特别是文字的统一,让我们讲述宁厂后来的历史就不需要依靠那些“传说”了。

秦汉时期,宝源山盐泉和周边地方一样,一直属于中央政府盐业管理体系之中,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管国家财政,大力实施盐业改革,大宁盐业同样迎来了辉煌。一直到唐代,虽政权交替,但“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宝源天富国,咸脉海分朝”,“吴蜀之货,咸荟于此”……各种欣欣向荣、富足祥和的景象一次又一次在宁厂呈现。这些诗词描述难免有文学上的夸张之嫌,但作为从秦汉隋唐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全国十大盐都的宁厂,是能够担当得起“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这样的美誉的。

朝代更替的故事以后慢慢讲述,这里插上两段话。

一个是汉末的三国争霸时期。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主政荆州,尚未建立蜀汉政权的刘家军事集团,将宝源山盐泉涌流之地从巫县分出,单独设置为北井县,与巫县一并划属宜都郡。北井单独立县,县治地为现在的巫溪老县城,意为县城北部有盐井。

这个时间节点暂时还没有定论,属于任乃强“疑是”判断,在《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北井县为晋初所设”,与明正德年间编纂的《夔州府志》所记:“秦,始立北井县”又有不同。

历史有很多未知没解,但雄心壮志的刘皇叔,却是实实在在地在为自己未来发展建立财源基地了。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刘备政权将三峡地区取卤煮盐的巫县(巫山)、北井(巫溪)、鱼复(奉节)、朐忍(云阳)、汉丰(开县)、羊渠(万州)六县置为固陵郡(后为巴东郡),除了与峡外东吴抗争的军事需要外,更多因为盐业之产、运、销管理方面的方便。

第二个得说关于“宁厂”这个名称的来历。从西汉中期置盐官,到唐肃宗时期设大昌监,再到宋开宝年间设大宁监,这时开始,“宁”字就开始一直伴随着这片土地。关于这个“大宁监”也得说一下,在宋朝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也就是北宋开国仅仅13年时,太祖赵匡胤就在产盐之地设“监”以征盐税,全国设10监,其中之一就有大宁监。史书一般在称大宁监时,都冠以“夔州路大宁监”的称呼,“路”在宋代属于省级行政单位,路下设监。按如今的说法来讲,“监”应该相当于地厅级,由于全国只有10监,可见“监”应该还属于中央政府直管的地厅级单位,也就是中央直属企业。元代设大宁州,明时又改监为县,到清同治年间时,四川省分盐区为24厂,把大宁盐场称作大宁厂,简称宁厂。从某种角度讲,到这时候,“宁厂”这个名称,才真正形成。

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皇家王朝,都牢牢掌握着国家版图腹心地带的这泉盐水。

按照清朝文献记载:“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年(公元1665—1772年)间,‘大宁极盛,全场336灶,均燃以柴’”。

宁厂,熬盐的脉络,逐渐指向了近代。

宁厂继续持续着它的辉煌,虽然这次的整个背景有些涩涩酸楚。

鸦片战争之后,山河呜咽,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到了五千年文明史最可能面临中断的危险之中。

宁厂盐业,受战乱影响,但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开启了所有的煮盐锅灶,用几千年的骄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事很多,后面慢慢细说。

就这样,宁厂在磕磕碰碰中,就到了公元1997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文路跋涉,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出版有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