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劲松

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家,诗人,公共政策研究专家。


作品曾多次获国家文学奖项,在《中国民间文化》、《甘肃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中外教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余篇。


散文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北京论坛创作类一等奖。

郑劲松:朋友圈是个什么圈?
  2018-07-17

微信_副本.jpg

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过于随意、宽泛、自由,甚至过于“私密”的公开的“晒”与“秀”,也会扩大化自己的个人隐私,自己的行踪、思想、情感、心理以及家居、工作等“秘密”也随机“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朋友间,如果复制、转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连锁反应会瞬间形成。一腔情愿的吐槽与吐露,随时都可能滚雪球式的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的波及,始料未及的情形比比皆是。这个朋友圈是没有边界的圈,是容易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似的不断扩散的圈。如果所发的帖子或者转发的文章关涉法律纠纷、关涉不当的错误的言论,这种无理性、波浪式扩散,就会造成个人无法预知、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

如同火的发现与保存使用成为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识,其后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动力时代、电气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时代,直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工具进步的历史。网络时代新生事物的朋友圈,既方兴未艾又问题多多。

那么,作为社交工具的朋友圈,作为网络生活的朋友圈,作为思想与情感表达的朋友圈,作为大众文化的朋友圈,它的边界在哪里?它的底线在哪里?它的盲区与误区在哪里?怎样利用好这一方便、快捷的工具而又不至于精神、伦理、道德甚至法律的“陷落”?这值得我们研究、观察、审视和反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