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劲松

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家,诗人,公共政策研究专家。


作品曾多次获国家文学奖项,在《中国民间文化》、《甘肃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中外教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余篇。


散文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北京论坛创作类一等奖。

郑劲松:朋友圈是个什么圈?
  2018-07-17

朋友圈1_副本.jpg

当然,这种一秒钟就可以在指尖上诞生的朋友,其亲密度与稳定性也远远不及传统意义上亲人、师生、同事、同行以及真正“志同道合”形成的朋友。因各种偶然、临时、随机、从众、跟风添加的,动辄几十、数百乃至上千的“朋友”,其实很多时候,就成了“躺在”手机上的一个文字或昵称符号,一次添加,永不说话,永不互动,或者添加之后完全淡忘的,其实不在少数。

所以,因这样的朋友而生发的“朋友圈”,自然而然并未形成常理所说的那种情感、志趣甚至价值观相对认同的圈。“熟悉的陌生人”,或者“陌生的熟人”,成为微信时代的新常态。

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个人“朋友圈”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个发布平台,一块情感表达、日常生活与思想记载的“小黑板”,一个“日记本”。这是一种相对自由的、随意的、个性化的生活工具,一种灵活多变、轻松活泼的表达手段与方式、发泄或释放渠道。对此,我表示高度认同和肯定。“互联网+”时代还在继续衍化,作为新的生活方式的朋友圈,开通了一种时空共享的人类情感、思想的表达方式与释放渠道,自然会减少物质化的、有形的那种“沟通”。这应当理解与宽容并接纳。

朋友圈连着一个动词“晒”或者“秀”。大到国际国内形势,小到——更多的是这种小到——个人化的生活起居、吃饭穿衣、聚会开会、加班熬夜、读书旅行、写作娱乐、购物消费,甚至对某个人、某种事的喜、怒、哀、乐、愁、怨、恨,七情六欲,阴阳八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切都一“晒”一“秀”了之。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