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朱芸锋,网名“渝西锋光.
“重庆环保形象大使”、中国名博沙龙成员、重庆首届“十佳网络知识分子”、人民网个人博客过200万点击。
壹
春节放假之前,暗暗做了很多种设想和安排。
就春节如何过,在哪里过,和哪些人过等,也和家里人有过争执。
但是当春节的假期,真的来临,就近在眼前了,才发现之前想的和具体做的,仍然还是两张皮。
临到离开单位,去赶返回老家的高铁,嘴里抱怨得最多的却是对孩子。
抱怨孩子动作慢,担心赶不上车。
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春节返乡一般都会有很多人,很多车,到处都堵。
所以,回老家的一路,心里多少有些慌。
贰
大年三十早上,在老家的第一个懒觉中醒来。
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安静了。
山村的整个夜晚,是没有任何喧嚣的。
连半夜偶有几声远处传来的狗叫,以及早起公鸡的打鸣,都没有打断连贯着一气呵成的酣梦。
农村的空气,真好。
厨房里的柴禾,噼里啪啦地响,然后化成蓝烟,从烟囱里溜了出去。
今年的春节,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
原本还想带一件厚厚的棉大衣,事实证明,多虑了。
叁
关于年夜饭的记忆,才没过几天就淡漠了。
要不是小孩要写作文,要完成老师布置的描写年夜饭的原材料、烹制程序,不然早就回忆不起除夕那晚,自己陪父母吃了什么。
只记得喝了点酒。
几年前,找开酒厂的朋友帮忙,买了本地高粱酿造的高粱酒,才放三四年,酒味就十分醇和,入口不卡喉,下肚满腔热。
六十多岁的父亲说:“这酒还可以。”
不过,再好的酒,谁都不能贪杯,毕竟岁月不饶人。
记忆中半斤八两酒量的父亲,如今也就二三两酒了。
肆
除夕那天,父母很早就起了床。
具体几点不晓得了,反正我还没有起床,就听到电动机打磨豆子的声音。
再一觉醒来,去厨房,目光所及之处全是热气腾腾的。
豆浆在大铁锅里白花花地翻滚,快要变成豆腐的节奏了。
在屋里的人,蜂拥而至厨房。
抢着去找碗,原来是要喝这无比新鲜的豆浆。
好在母亲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多加了半碗豆子。
自己亲眼目睹整个豆浆的制作过程,觉得和饭馆里的豆浆似乎确实差别很大。
色,香,和味道。
当然,也许还有心情的原因吧。
伍
春节期间,老家吃的另外还有两样,值得介绍一下。
其一是红苕粉豆腐。
将苕粉调和成浆,热锅里逐渐粘稠,变成深褐色,冷却后切割成块。或炒肉,或凉拌,或煮青菜汤。
其二是自家调制的魔芋。
颜色较菜市场的魔芋更深,明显碱味较重,但我却喜欢这种碱味。令人惊喜的是,三姨夫让我们用凉拌的方式吃魔芋,的确十分清爽。
陆
88岁的外婆,和86岁的奶奶,平常都是住在城里的。
经不住我们的反复游说,答应和大家一起,回农村老家呆几天。
想不到的是,回老家了,两位老人的画风整个都变了。
平常不爱说话的奶奶,话多起来了。
声音调门也高了。
隔着十多米远,站在地坝上,都能听到她在厨房里的声音,俨然行政总厨的范儿,正调度着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一切。
脊柱有点显鸵的外婆,执意要在地坝里晒太阳。
她手还不闲,一粒一粒地剥花生。
陪着外婆的那个下午,阳光刚刚好,似乎也没有吹什么风。
五六个人,剥了沉沉的一盆花生米,却竟然有点舍不得吃。
柒
在返程的高铁站上,有一个新发现:春节过年,小孩比大人还累。
大人和亲戚见面寒暄的时候,小孩得在场啊,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得叫啊;上坟烧纸的时候,小孩得去啊,磕头作揖,都少不了啊;吃饭得吃啊,睡觉得睡啊。
小孩还有一些大人没有的事情。
比如,吃零食,成天嘴里就没有歇着,双手就像传送带,不停地往嘴里送。
再比如,看电视,短短几天,几十集的《盗墓笔记》看完,多费劲啊。
还比如,打游戏,好多手机里的游戏,我们自己都不会,甚至都不知道,但是小孩玩得遛熟。
手机给他三分钟,一盘见缝插针的游戏就完成了。
还有,发短信啊,整微信、QQ啊,抢红包啊。
哪怕每次抢的仅是角角钱、分分钱,但很多小孩对抢红包的兴趣犹在。
捌
父母在家,喂养了一头肥猪。
喂了大概一年零三个月吧,吃的全是粮食,住的无忧无虑,所以长的白白胖胖,也就是膘厚肉肥。
临离开老家时,母亲非得让我带上两块肉。
孰料刚带回了城里,丈母娘却嫌其中一块太肥,一鼓作气熬成了油。
昨晚和父亲通电话,希望他今年少种点玉米、稻谷,他还在说:“反正喂猪要粮食,包谷啷个能少种?”
回到城里,卸下行装,就要吃饭了,嘴里突然冒出来了口水,原来是想到了母亲做的霉豆腐,这次带了小瓶回来。
说来也奇怪,还是那样的黄豆,那样的盐巴、老姜、辣椒面,每次吃到母亲做的霉豆腐、水豆豉,就是感觉特别入味。
都说各家有各家的味,难不成,我家真还有这些祖传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