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现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曾获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师”,重庆市首批“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十二五”期间(2012年--2016年)获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先进个人。
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等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和《沙坪坝文化地图》等书籍。歌曲《又唱红梅赞》获重庆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获2016年重庆市司马迁奖。专著和研究课题两次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奖。
资料来源〡 《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抗战(沙磁)文化(三)
主编〡李波 张建中
出版〡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期〡2012年4月
第三节 文化艺术(一)
一、文 学
抗日战争爆发,众多高等学校、文化机关、学者名流荟萃沙磁文化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央大学文学院及沙磁区内各高校文科院系都是文化区文学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这些院校和机关中也聚集了一批学术耆宿和文化名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他们仍笔耕不辍、坚持创作,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来鼓舞民族斗志。这一时期,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十分活跃,民间文学不断发展创新,外国文学译著异军突起,沙磁文化区享誉巴山蜀水,名播中外。
1933年,重庆大学迁设沙坪坝。该校早期设有中文系。系主任周岸登以诗词曲擅长,并著有《曲选》《蜀雅词集》等著作。1937年,中央大学迁入重庆大学松林坡。该校设有文学院和中文系。原在南京组织的诗社“上巳社”成员来渝后,每年清明节前后仍相过往,分韵赋诗。他们的学术论著和诗文大多在《中国文学》《中国学报》上发表。乔大壮、唐圭璋等在杨公庶“雍园”以词曲唱和,辑有《雍园词钞》。抗战期间,曾住区内的学者名流章士钊、潘伯鹰等组织饮河社,于右任发起创办《民族诗坛》《中华乐府》,臧克家等组织春草社,柳亚子、冯玉祥等组织革命诗社,创作诗歌。1941年至1945年,沙磁区举行学术讲演会,多位文化名人演讲了关于文学的题目,冰心讲《中国文学之过去和未来》《文艺的欣赏》等专题,常任侠讲《近三十年中国文学之变迁》等。
长住文化区的作家、诗人主要有郭沫若、巴金、冰心、臧克家、丰子恺、于右任、沈尹默、柳亚子、汪辟疆、汪东、阳翰笙、徐仲年、范存忠、高兰等。他们在文化区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并组织各种文学社团,编辑出版文学期刊,创作发表了大量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译著,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文化活动,在国内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名家名作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茀,号上遂,绍兴赵家坂人。著名传记作家、教育家。是与鲁迅相交长达三十五年的挚友,曾执教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西大学、台湾大学,1940年至1945年居住于重庆歌乐山,任职国民政府考试院,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
诗二首
许寿裳 1945年8月15日作
一
居然喜讯联翩至,黩武倭夷竟乞降。
难得八月摧劲虏,从今一德建新邦。
陷区妻子狂歌舞,盟国经纶足俊庞。
雪路反悉何所见,疮痍满地下长江。
二
儿书万里慰亲情,喜报安然抵美京。
科学发明原子弹,和平领导国联盟。
厚生能泯贫和富,进德端由爱与诚。
羡尔观光时会好,相期无负此长征。
柳亚子(1887—1958),著名南社诗人,社会活动家,南明史专家。1944年9月来到重庆,在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寓居。1945年5月,柳亚子与郭沫若、田汉发起组织革命诗社以配合时代、争取光明。他写了不少诗篇用以讴歌抗战、讴歌民主,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红岩村就国共和谈问题写信给柳亚子,随函录赠《沁园春·雪》。得到毛泽东题赠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很快作出了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后《新华日报》于11月11日刊出了柳亚子的和词,《新民报晚刊》11月14日刊出了毛泽东原词。在渝三年期间,柳亚子创作了有关抗战、民主诗歌300余首,如《赠毛润之老友》等,辑为《巴山集》。
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玺,一名玉甫,字静庵,别号千华山民,书室号静晤。辽宁省辽阳城北后八家子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并在文学、文字学、考古、文献、历史地理等方面深有研究。抗战期间曾居重庆,任教于中央大学,先后担任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务,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
重暏承平 喜成四绝句
金毓黻1945年9月5日作
一
夜半惊传日寇降,人声如沸动秋江,
不教亿兆终沦劫,最后成功弹一双。
二
钜业空前自足矜,少康光武亦何曾,
江东睿构真无济,史笔虚劳纪中兴。
三
客里惊心岁月深,俄传颉利已成擒,
得尝结伴还乡愿,一掷何妨十万金。
四
大难初平路渐通,收京赋罢气如虹,
江南烟景应无恙,待趁轻舟下峡东。
汪辟疆(1887—1966),名国垣,号辟疆,晚号方湖,江西彭泽人。中央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抗战时在沙坪坝覃家岗小湾赁屋而居,在《现代读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主编《中国学报》,是当时中国很有成就的诗人和诗歌研究专家。其门人集有《汪辟疆文集》。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人。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他只身从日本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0月,武汉失守,郭沫若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1941年11月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编《五十年简谱》。改写《棠棣之花》。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1943年作历史剧《南冠草》。研究先秦诸子。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列为整风学习文件。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著名女将军、军事家秦良玉作《咏秦良玉》诗四首。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同年,《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1945年夏,离开重庆赴上海。2000年,中共沙坪坝区委、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在历史文化名人广场为其塑像。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1940年冰心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歌乐山上。她在歌乐山居住期间以“男士”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发表一组《关于女人》的小说,有《我的同班同学》《我的学生》《我的邻居》《张嫂》《我朋友的母亲》等14篇,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当时叶圣陶曾以翰先为笔名在《国文月刊》上把《关于女人》中的一篇《我的同班同学》作为范文进行评讲,说她的柔细清丽文风转向了苍劲、朴茂。1943年《关于女人》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1945年再版。同时出版的还有《寄小读者》和《往事》等,以及由她委托巴金主编的《冰心著作集》,即《冰心小说集》《冰心诗集》《冰心散文集》。冰心还热心于以文化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她奔忙于歌乐山和沙坪坝,给学生演讲《中国文学之过去和未来》《文艺的欣赏》等专题,有时也辅导小学生写作,并在《妇女新运》上发表多篇诗文。抗战胜利后,她于1946年离开沙坪坝。同年,在日本写成《从歌乐山到箱根》回忆抗战时期重庆被轰炸的情况。1957年写作了以抗战期间发生在歌乐山一带的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小桔灯》,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1990年1月还写了《我记忆中的沙坪坝》一文,对沙坪坝表现出深厚的感情。2000年中共沙坪坝区委、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在历史文化名人广场为其塑像。
鸽 子
冰 心
砰 砰 砰,三声土炮;
今日阳光好,这又是警报!
“我忙把怀里的小娃娃交给了他,
城头树下好藏遮,
两个孩子睡着了,
我还看守着家。”
驮着沉重的心上了小楼,
轻轻的倚在窗口;
群鹰在天上飞旋,
人们往山中奔走。
这声音惊散了稳栖的禽鸟,
惊散了歌唱的秋收。
轰 轰 轰,几声巨响,
纸窗在叫,土墙在动,
屋顶在摇摇的晃。
一翻身我跑进屋里,
两个仓皇的小脸,
从枕上抬起:
“娘,你听什么响?”
“别嚷,莫惊慌,
你们耳朵病聋了,这是猎枪。”
“娘,你头上怎有这些土?
你脸色比吃药还苦。”
我还来不及应声,
一阵沉重的机声,
又压进了我的耳鼓。
“娘,这又是什么?”
“你莫做声,
这是一阵带响的鸽子,
让我来听听。”
檐影下抬头,
整齐的一阵铁鸟,
正经过我的小楼。
傲慢的走,欢乐的追,
一霎时就消失在天末银灰色的云堆。
咬紧了牙齿我回到屋中,
相迎的小脸笑得飞红,
“娘,你看见了那群鸽子?
有几个带着响弓?”
巨大的眼泪忽然滚到我的脸上,
乖乖,我的孩子,
我看见了五十四只鸽子,
可惜我没有枪!
一九四〇年除夕,重庆
(本篇最初发表于《妇女新运》第87期)
顾毓琇(1902—2002),字一樵,江苏无锡人,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抗战时期任教育部次长,1939年5月随部迁住青木关。1940年出任国立音乐院代院长,1944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至1945年8月。顾毓琇一生创作词曲歌赋7 000余首,出版诗歌词曲集达34部之巨,1976年还被世界诗人大会加冕为“桂冠诗人”。
沙坪坝喜闻日寇投降
顾毓琇1945年8月15日作
抛却诗囊曾几时,惊人消息耐人思。
八年涕泪愁何在,万里江乡梦亦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著名小说家、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20世纪30年代就以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唤起一代知识青年的觉醒。抗战后期,他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消费合作社吴朗西家中,此期间开始撰写小说《还魂草》,并与吴朗西、靳以筹建文化生活出版社重庆办事处。巴金在渝期间,在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的条件下,潜心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火》第二部,中篇小说《憩园》《寒夜》,长篇小说《第四病室》,主编《曹禺戏剧集》,编辑出版《冰心小说选》,整理出版女作家罗淑遗稿《鱼儿坳》,翻译出版了《处女地》《父与子》等外国名著,为抗战文学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中共沙坪坝区委、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在历史文化名人广场为其塑像。
徐仲年(1904—1981),原名颂年,笔名丹哥、丹歌、徐家鹤。法语翻译专家、作家、教育家,中央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教授。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迁沙坪坝后,他在校内开设“战时文学讲座”,由中大外文系教授轮流主讲。徐仲年主讲的题目是法国抗战文学中《“罗郎歌”与“马赛曲”的前前后后》。抗战期间,他以现实为题材,创作了不少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主要有《沙坪集》《流离集》《鬻儿记》《双尾蝎》,长诗《逝波》,剧本《大青山》等。他在重庆时期的作品包括诗、戏剧、小说、散文、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在《东方杂志》《现代读物》《新民族》《西南周刊》《时事新报》《新蜀报》《时代精神》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他与周钦岳等组织留法、比、瑞同学会,并任主席。主编《科学·艺术·文学》法语周刊、《法国文学》汉语双月刊、《世界文学》英文版和中文版双月刊。他参与编辑《时与潮文艺》大型文艺月刊、《世界文学杰作丛书》《正风英汉对照丛书》,还与常任侠等人合编《中国诗艺》月刊等。译著有《四十年来的法国文学》、法国大仲马《三剑客》和埃及阿许梅特·哈辛《阿加达的隐士》等。此外还加入老舍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参加中国文艺社、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等文化团体。1944年参加邵力子领导的世界反侵略大会重庆分会,任理事,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反法西斯大会。
艾芜(1904—1992),作家,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县人。1927年离家出走昆明,漂泊缅甸、仰光等地。20世纪30年代创作出版了《南行记》《漂泊杂记》等作品集。抗战期间在桂林、重庆从事写作,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山野》《故乡》,中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江上行》,短篇小说《秋收》《荒地》和短篇小说《烟雾》等。1944年由桂林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计60期。1946年3月,与沈起予、赵铭彝、陈白尘等被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推举为重庆分会筹备委员。1948年,多次应邀到重庆大学演讲“文艺问题”。同年秋,应聘重大中文系讲授现代文学。1950年10月至1951年4月,他积极参加歌乐山金刚坡乡共和村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工作,并兼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重庆市文化局长、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大众文艺》主编及文协重庆分会主席等职。
卢前(1905—1951),字冀野,江苏南京人,原名正绅,后改名前,自号小疏,别号饮虹,别署江南才子、饮虹簃主人、中兴鼓吹者等,文学和戏剧史论家、散曲家、剧作家、诗人和南京地方史志专家。曲学大家吴梅之得意门生,受聘于金陵大学、暨南大学,1938年抵渝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教授,讲授文学、戏剧;曾任《民族诗坛》主编,《中央日报·泱泱副刊》主编,大力倡导民族诗歌的创作。在渝期间创作散曲集《中兴鼓吹》,并撰有《民族诗歌论集》《民族诗歌续论》。卢前一生还热衷于保存、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他搜集、整理、汇校并刊刻了大量的中国元、明、清三代的曲籍,经其整理出版的就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饮虹簃丛书》《饮虹簃所刻曲》。
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1942年秋他来重庆参加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先住张家花园,次年6月搬到歌乐山大天池6号赈济委员会留守处,在此期间写了《心和平》《泥土的歌》等短诗。在歌乐山期间经常从歌乐山到市区与同行一起参加座谈,探讨诗歌创作并成立了“春草诗社”,创办了《诗家丛刊》。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期间,臧克家参加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举行的招待会,会后以何嘉为笔名,作长诗《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于9月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1946年秋离渝赴上海,作有长诗《歌乐山》。
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节选)
臧克家
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
不在天上,亮在人民的心中,
你把光明、温暖和希望带给我们,
不,最重要的是斗争!
你举着大旗,一面磁石,
从东南向西北,激流一样冲击,
冲过千重山,万重水,
冲决了一道又一道围困的大堤,
这二万五千里的大工程,
有什么可以比拟!
有什么可以比拟!
......
你主张团结,抗战胜利了,
你还是坚持团结,因为你知道,
今天人民要求的不是内战,
是和平,是民主,是建设。
用自己的胸膛装着人民的心,
你亲自降临到这战时的都城,
做了一个伟大的象征。
从你的声音里,
我们听出了一个新中国,
从你的目光里,
我们看到了一道大光明。
高兰(1909—1987),原名郭德浩,现代著名诗人,朗诵诗歌的主要倡导者。黑龙江省瑷珲县人。早年从事诗歌创作,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诗歌理论的研究工作。抗战期间,他从东北辗转来到重庆。1939年5月初,日机空袭重庆,他携带两个孩子随人流来到郊区沙坪坝居住。在此期间写出了《我们的祭礼》《七月之歌》《哭亡女苏菲》《嘉陵江之歌》等朗诵诗。他的朗诵诗曾在当时的国际电台作过广播朗诵。抗战胜利后离开沙坪坝回到东北。
(二)文学刊物
《中国文学》1944年4月由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会创办,该刊以:“研究中国文学,发扬民族精神为主旨。”汪辟疆、宗白华、罗家伦等文化名人在该刊上发表大量诗、词等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该刊还登载了中央大学文学系学术座谈会的演讲内容。
《时与潮文艺》是1943年3月15日,由“时与潮社”在重庆沙坪坝发行的一种综合性的文艺刊物,1946年6月终刊,共出版5卷26期。前3期为双月刊,从第2卷1期起(1943年9月)改为月刊,每月15日准时出版。16开本,文字竖排。主编为孙晋三。它的创刊宗旨是沟通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学艺术的各部门作切实地研究,并尽量刊载优秀的作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文质量和理论技巧。老舍、宗白华、臧克家、姚雪垠、刘念渠、李长之、以群、梅林、秦牧等在上面均有作品发表。
《民族诗坛》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在武汉创刊,主编卢前,发行人项学儒,独立出版社印行,1938年9月迁渝继续出版。1940年改为不定期出刊。1943年底停刊,共发行26期。提出了“以韵体文学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之情绪”的主旨。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多为旧体诗词,分为诗录、词录、曲录、新体诗录、诗坛消息、诗评,以及有关诗词发展历史及现状的理论文章。其内容,特别是前期多以抗战时事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世界文学》世界文学社编辑出版的译著文学刊物,主编为徐仲年、柳无忌、钟宪民,1943年9月创刊,16开本,季刊,铅印,中西文化印书馆发行。该刊旨在“把世界各国值得介绍的文学作品尽量介绍过来”。创刊号内容有:论著、诗、散文、民歌、小说等。
《法国文学》1945年12月在重庆创刊,发行者是重庆世界文学社。1946年终刊,共出版4期。月刊,16开本,文字竖排。主编是徐仲年。该刊介绍了法国的作家和作品。翻译了很多法国作家在二战后的作品,如多个战时人质写成的《人质诀别书》、费尔格的《海的沉默》、舍华烈的《空了的子弹壳》等;也翻译了许多象征主义的作家作品,如《诗人杜尔·美利》《魏尔林诺抒情诗》等,此外还翻译了大仲马的《三剑客》等世界文学名著,推出了“瓦莱里纪念特刊”“诗人阿波里奈尔”等专号。题材多样,体裁各异。
作者简介:李波,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第一届设计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组织编写了抗战名人在重庆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