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研究生,现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曾获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师”,重庆市首批“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十二五”期间(2012年--2016年)获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先进个人。

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等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和《沙坪坝文化地图》等书籍。歌曲《又唱红梅赞》获重庆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获2016年重庆市司马迁奖。专著和研究课题两次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奖。

李波:今时沙坪坝,为古代巴县西里膏腴之地
  2017-09-01

资料来源〡 《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

主编〡李波 张建中

出版〡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期〡2012年4月

(一)

blob.png

今沙坪坝区地域历史上长期隶属巴县政区,为古代巴县西里膏腴之地,重庆附廓。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滨嘉陵江、歌乐山麓,平畴田野,台地、山丘杂于其间,清水溪横流于磁器口入嘉陵江,面积约100平方千米;翻过歌乐山则为200平方千米的“鱼米之乡”“小平原”——梁滩坝,梁滩河、虎溪河流淌灌溉农田;中部歌乐山、中梁山为华蓥山余脉,森林茂密,主峰云顶寺常年云雾缭绕,历代诗文刻于山岩石壁;古代巴渝十二景“歌乐灵音”民间传说为大禹治水功成大宴宾客,或相传为李冰父子治水巴蜀驻跸于此。

自唐宋以降,巴县西里有青木关温泉寺、土主飞雪岩、歌乐山云顶寺、歌乐山白海楼、歌乐山二郎关、磁器口宝轮寺、大龙山圣泉寺皆为巴渝名胜。据清乾隆年间《巴县志》记载巴县西里为农耕发达地区,另据清代巴县档案记载,龙隐镇烧制陶瓷规模较大,略施彩釉,乡里乐用,故乡民称呼磁器镇,连巴县衙门官府文书也书磁器镇;因龙隐镇贸易繁盛,通过江边码头转运货物——赶“百日场”,为川东名镇,其口岸上溯合川、南充,下达重庆朝天门入长江,磁器口遂名闻遐迩。晚清磁器口刘姓商人直把生意做到两湖地域。

进入20世纪初,全地域人口逾10万;近代工业传入古镇后,金沙街成为重庆缫丝工业区,妇女进入工厂做工,风气为之一变;1907年,磁器口鲤鱼学舍龙山义学改制为官办新式小学,龙山小学成为巴县西里唯一的两等小学(完小)。

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四川军阀连年混战,寺观、文物遭到破坏;磁器口以其工商各业繁荣,捐税在“小河”(嘉陵江)口岸最重。

1929年四川议办重庆大学,筹备委员沿长江、嘉陵江上溯实地考察选址,发现沙坪坝最为适宜,不仅一望平川沃野,阡陌交错,松柏掩映,面对嘉陵江,而且有古镇工商贸易为依托,水陆交通称便,是个读书和做学问的好地方,于是选定沙坪坝为重庆大学永久校址。当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宣言》发表,宣告成立。摘引宣言总说于后:“抑有进者,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后事业日新;必事业日新,然后生机永畅。世界所以进化无疆,国家所以长存不敝,胥赖于此。”

(二)

blob.png

blob.png

1933年,重庆大学正式迁入沙坪坝校址进行本科教学。同年,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又选定龙隐镇磁器口创办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四川中心农事试验场,并在小龙坎复元寺设立附属试验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学校。1934年四川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在龙隐镇起步的同时,面向街市和农村的中心小学及民众教育事业在磁器口、小龙坎、天星桥设立。

1935年,高显鉴担任四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经巴县政府同意,设立龙隐镇街市、复元乡村教育实验区、小龙坎民众教育馆、卫生实验区、龙隐社会改进会,开展街市民众识字扫盲,禁绝吸食鸦片,移风易俗,在农村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接收乡村短期小学,设立国民学校,传授科学种养殖知识,改进地方土特产生产工艺,设立合作社等。11月,巴县第一区署设于磁器口,辖17镇乡。

1936年,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又将教育、文化、卫生实验区域扩大办理,设立化龙桥、新丰乡(今新桥、上桥)两个推广区,并完成了《川东农业调查》,记录了自民国以来战乱频仍的农业、农民、农村经济濒临破产的境况。

blob.png

1935年,曾任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校长的教育家胡庶华应四川善后督办刘湘之聘,出任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发表《大学教育与民族复兴》任职演讲,提出了重庆大学为民族复兴负有义无可辞之使命的办学理念。

这一年,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相继入川考察,不约而同选定沙坪坝作为未来全面抗战爆发学校西迁办学继续培养人才的校址。1936年,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南开学校在沙坪坝动工兴建。12月胡庶华发表《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提出在沙坪坝创建重庆文化区,为全面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此文在《重庆大学》校刊上发表后,又在《四川教育》《国民公报》《四川月报》刊载、转载,引起较大的反响。

blob.png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山东大学、中央工业职业学校、药学专科学校,相继迁来沙坪坝、磁器口。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在重庆大学理学院召开成立大会,胡庶华当选为文化区主任,张伯苓、高显鉴被推选为副主任。3月30日公函文化区各界提出“维护公共秩序,改善住民生活,促进文化事业”的三大任务,宣告由教育、文化、企业和地方政府会同发起的重庆文化区正式成立。1938年6月,胡庶华受聘重庆大学校长任期已到,由教育部聘任为西北联大常委前往陕西城固县古路坝;教育家、经济学家叶元龙担任重庆大学校长并接任文化区主任一职。同年12月《沙磁文化区各界宣言》公开发表,宣言号召文化区各界:“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忍受最大的艰苦,力求最后的胜利,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永造千秋万世的幸福”。1939年1月,文化区各界发起改组扩大会议,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更名为巴县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叶元龙、巴县县长王煜、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金城银行沙坪坝办事处负责人周月浩、豫丰纱厂经理潘仰山当选常务委员,又由常务委员互推叶元龙为主任委员,王煜为副主任委员。

1939年,日机对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惨重的损失。由重庆城区通往郊区的化龙桥、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的道路上,人流、车辆滚滚,烟尘弥漫,重庆市民及各机关、团体紧急向郊区疏散。5月6日巴县沙坪文化区社会事业促进会召开文化区各防护分团联席会议,动员文化区各界救护大轰炸中落难同胞。

作家梅林记述到:“五月六日……在小龙坎,在沙坪坝,在磁器口,总而言之,到处是慰护队的旗帜,服务员热忱的招待,当各界的亲爱的慰问,没有困难,没有生疏,大家如同一家人”。

blob.png

5月7日文化区又紧急召开行政会议,部署防空袭、预防时疫爆发和蔬菜肉类食品的清洁卫生。时任教育部小龙坎音乐教员训练班教员、音乐家陈田鹤,在目睹了重庆大轰炸中人民遭受的巨大灾难后,5月16日创作完成了钢琴曲《血债》,6月音乐教员训练班音乐会于南开中学首演。重庆大轰炸引发了居住、任教于文化区的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冰心的诗歌《鸽子》,巴金的小说《还魂草》,张书旂的巨幅画作《百鸽图》成为抗战文艺名作。

8月16日,重庆市政府沙磁区临时办事处在小龙坎树人学校挂牌成立,直到1941年2月沙磁文化区正式划归重庆管辖手续办理完竣后奉命撤销。沙磁文化区总人口18万,其中三分之二为迁移来的学校、工厂、文化科技机构、政府机关。沙坪坝区(沙磁区)在日机轰炸下成为战时首都重庆所属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沙坪文化区”或“沙磁文化区”从此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各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中,并享誉海内外延续至今。同时在重庆大轰炸中疏散迁建于梁滩坝的教育部、政治部及该部第三厅(1940年改设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青木关、土主、西永设立乡下办事机构,兴办大中小学,培训文化工作人员,举办学术演讲、展览,郭沫若、阳翰笙的史学撰述、史剧创作,傅抱石的“金刚坡下”系列画作,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院分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艺术活动,教育部附设青木关民众教育馆,青木关国民教育实验区面向迁建区民众开展的教育文化活动,使梁滩坝成为大重庆文化四坝(还有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之一。

blob.png

重庆市教育局对沙磁区、迁建区的教育文化视导后认为,沙迁区“人文蔚起,各级学校遂从而诞育建树其间而成陪都文化中心区之大观”。重庆文化区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创建并在日机持续6年对重庆的轰炸下成长为战时中国文化中心。以各大中学校师生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走进街镇集市、工厂农村进行抗日宣传文化活动,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南开中学分别组建乡村宣传团到川东、川西各县开展救亡活动,并把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带到乡村。中央大学农学院联合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场,以及江北县、巴县在磁器口连续三年举办“江巴渝牲畜竞赛大会”,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增加生产,支援前线。

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下,文化区各界抢修工厂学校,共同扑灭被炸街市火势,继续生产、贸易、教学,还发起捐款、捐薪救济被炸同胞;“沙坪学灯”不仅被列为“陪都”八景之一,还被视为战时中国文化学术中心的象征。文化区主要刊物《沙磁文化月刊》《沙坪周报》创办发行,学生之友出版社、正风出版社、时与潮杂志社和百余家期刊如:《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诗艺》《时与潮文艺》《民族诗坛》《图书季刊》《世界文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世界》《理想与文化》(哲学)《文史杂志》《学术杂志》《高等教育季刊》《中等教育季刊》《建国教育》《星期评论》等构成战时出版业盛况,商务印书馆沙坪坝支馆、京华印书馆、新华日报印刷厂、时与潮印刷所、政治部印刷厂、沙坪坝消费合作社印刷部成为战时首都主要印刷厂家;沙坪坝镇以书店业、照相馆、老虎灶(茶馆)三多成为陪都文化街,巴金的互生书店和文化生活出版社书籍受青年学子欢迎。中央大学七七大礼堂、青年馆、学生公社、小龙坎陪都大戏院、磁器口七七影剧院场、沙坪坝九九俱乐部等文化设施先后建成。

blob.png

沙磁区学术讲演会、沙磁音乐教育实验区、沙磁区国民月会、青木关国民月会、青木关民众晚会(周末举行)、沙磁区民众壁报陆续成立;文艺创作盛极一时,诗歌、戏剧、音乐、绘画、小说、舞蹈出现名篇佳作,嘉陵美术会、嘉陵歌咏团、莲光歌咏团(炼钢谐音)新年音乐会、南开戏剧、中央大学白雪国乐社、中央工校蟠桃国乐社等工厂学校成立的文艺团体成为抗战文化活动的重要方面。学术文化交流频繁举行,物理、化学、地理、地质、经济、音乐、教育、美术、历史、医学、敦煌学等全国性学术年会在文化区举行;抗战对外文化交流中,张书旂、徐悲鸿、许士骐的绘画赠送给美国罗斯福总统、华莱士副总统和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陈纳德将军。文化区科学界还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向联合国建议设立国际科学组织,促进了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设立。

重庆文化区在侵略者飞机的轰炸下创建形成,与之伴随的还有饥饿、疟疾、痢疾,物资极度缺乏,生活极端困窘,文化区各界以“中国不亡,民族复兴”的精神经历了全民族的八年抗战。当1945年8月10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彻夜的狂欢开始了。9月3日上午10时,沙磁文化区各学校、工厂、机关团体在南开中学运动场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下午日本正式投降签字消息使全文化区响起欢呼声、爆竹声;晚上各家门前挂起胜利的红灯笼,从小龙坎到磁器口变成红色的世界,有火炬游行、龙灯大会、化装表演、军乐演奏及军政部的汽车游行,庆祝活动于10时结束。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市参议会《陪都教育文化建设五年计划案》和《陪都十年建设计划》中,沙坪坝、歌乐山继续规划为重庆市文化区、风景区。中央大学离开文化区复员南京时,留下了“但愿她今后永远的前进,长保住这‘文化名区’的美誉”的寄语。梁滩坝则由于迁建机关和大中学校、文化工作者复员,教育部附设青木关民众教育馆移交四川省办理后,因缺乏文化人才和事业经费支撑而于1946年下半年停办,从战时教育文化繁荣中沉寂下来。

blob.png

内战爆发后,1946年到1949年,沙磁区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商人罢市此起彼伏。因物价狂涨、学校师生、工厂工人遭遇严峻生存危机,“争生存,争温饱;要和平,反内战;要民主,反迫害;要饭吃,反饥饿”成为抗战胜利后几年间沙坪坝各界的活动主题,抗战时期文化区各界忍受苦难却未换来建设发展的时代。1948年11月,参加创建重庆文化区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乘飞机抵渝,住南开中学,自此沉默,次年拒绝国民党蒋介石去台湾的要求,留渝迎来重庆解放。

与此同时,在重庆的国民党当局濒临最后失败的命运,11月24日至27日间,对囚禁在歌乐山下白公馆、渣滓洞的中共党员和革命志士江竹筠等300多人进行集体屠杀。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在对“11.27”大屠杀烈士遗体收敛时,在草丛中发现蔡梦慰烈士的《黑牢诗篇》。“11.27”大屠杀中牺牲的英烈事迹在新中国成为文艺家创作的源泉之一。

(三)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市属各区行政区划时,将沙磁区划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定名沙坪坝区),发展目标定位于文化区、工业区。1950年5月8日,中共重庆市第三区委员会成立并召开扩大会议,明确区委工作围绕文化区、工厂工人开展,张文澄任首任区委书记。5月16日,重庆市第三区人民政府成立。区长周怀瑾兼任文化教育科科长。文化区创建人张伯苓在离渝北归时,写下《告别重庆南开师生》信函,“今幸全国解放,政府重视教育,在经济建设高潮之后,必有文化建设高潮。”教导南开师生为人民服务,建设新中国。

blob.png

11月1日,重庆市第三区首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南开中学大礼堂举行,周怀瑾致开幕词并作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区各界人民代表报告了文化工业区的建设目标和近期的中心工作。西南军政大学代表、工人代表、农民代表、青年代表、学生代表、妇女代表相继发言,张文澄代表区委及全区共产党员讲话,提出了“集中本区全体人民的力量共同努力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市郊的一个文化工业又兼有农村的地区,这是我们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的意义,以我们人民的力量定能克服困难,获得巨大成绩”。

blob.png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文化区、工业区的发展目标确立后,国家在沙坪坝建立军医大学、西南师范学院、重庆医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高等学府,加上重庆大学,沙坪坝区至20世纪70年代已有专科以上学校11所,军医大学、军医学院、雷达学校、步兵学校、后勤工程学院等军事院校成为教育文化区一大特色。在沙坪坝原有工业基础上新建投产形成钢铁、纺织、化工、制药等大型企业,成为重庆、西南重要工业区。重庆市将沙磁医院更名为第二工人医院,陪都大戏院更名为工农影剧场,市工会联合会在沙坪坝修建了重庆市规模最大的工人俱乐部,中央人民政府、重庆市政府拨巨资在小龙坎土湾大规模新建工人住宅区——工人村,为工人开展文化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在沙坪坝区建立了西南医院、新桥医院、重庆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坪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

blob.png

中共沙坪坝区委、区人民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了沙坪坝电影院、磁器口电影院、大坪工人电影院、化龙桥红岩影剧场、区新华书店。将工人俱乐部扩建成市属各区最大的文化馆,设图书馆、影剧院、评书场、茶馆、球场、棋牌室、周末露天电影场所,成立了沙坪坝区工人业余文工团,成为全区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农村人民公社开展文体活动的公共场所;并将私家花园改建为沙坪公园,举办灯会,菊展成为该园特色文化活动。区文化科改造民间文艺,培训工厂、学校、街道、农村文化骨干,建立区川剧、曲艺剧团,老艺人带学徒传承地方戏曲、巴渝掌故,故事会成为区文化品牌。

blob.png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区委发动机关干部、学校学生采取责任包干制,按包干区出动宣传和辅导街道、农村文化活动,文化馆音乐骨干班学员担任各民众学校音乐教师,组织歌咏红旗赛;辅导农村群众以生产生活为内容自编自演话剧,农村干部群众自称为“提纲剧”。重庆市文化调查研究工作组在对沙坪坝区文化工作调研后认为“三区是重庆市的文化、工业区,……解放后的生产建设文化建设,三区一直是走在前面”。

1958年,沙坪坝区获得四川省文化工作先进区。

blob.png

1954年,“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死难烈士之墓”在原“中美合作所”竣工。1958年“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革命纪念馆”建成,次年董必武为该馆题写“红岩革命纪念馆”新馆名。重庆解放后,以中共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歌乐山革命烈士为创作题材的文艺作品已有发表、演出。1960年,重庆歌乐山革命英烈诗歌集《囚歌》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读者中争传。1961年12月,由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脱险志士罗广斌、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引发巨大反响。在沙坪坝区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学校出现说《红岩》、唱《红岩》、演江姐的文化热潮,区曲艺队、川剧团演出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系列作品涉及四川清音、扬琴、评书、川剧;重庆丝纺厂演出四幕话剧《红岩》;全国文艺界创作包括歌剧《江姐》等系列“红岩作品”,在当代中国形成“红岩文化”。由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创作的大型歌舞《朵朵葵花向太阳》、重庆大学学生业余文工团创作的大型歌舞剧《毛泽东颂》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领袖,在北京、上海、武汉和部分大学演出。重庆纺织染厂业余文工团创作的五幕厂史歌剧《嘉陵怒涛》在全市工厂、学校、人民公社、部队公演100余场,并改编成京剧、川剧、芭蕾舞剧在全国各地演出。

blob.png

blob.png

1966年,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区文化系统卷入这场持续10年的“文革”之中。各大中型企业宣传队,大中学校宣传队排演现代革命京剧、舞剧“样板戏”,影剧院上映“样板戏”;跳“忠字舞”、唱“语录歌”,成为“文革”时期主要文化活动;全区地名“革命化”,林园林森墓被红卫兵掘坟,“革命造反派”从“文斗”到“武斗”,死亡的红卫兵、“革命造反派”在区内埋葬而成为“文革公墓”。重庆七中图书馆馆藏清代乾隆以来的图书典籍4万册被“武斗”流弹击中化为灰烬。重庆大学校长郑思群、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被“革命造反派”批斗,含冤自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被列入“禁书”,全区数万中学生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支边”,青少年无书可读,小说《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等以“手抄本”形式在青年中传抄阅读。

blob.png

blob.png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重庆大学不顾“四人帮”禁令,15日举行全校师生追悼周总理大会,并于当晚举办了诗词灯会,从校门到团结广场,挂满了学校各单位歌颂周总理的诗灯,全区全市不少单位、个人前往观看。是年夏秋,在全区出现传抄本清明北京悼念周总理的“天安门诗抄”并私下传阅。是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公布后,区曲艺队排演“打倒四人帮”曲艺专场,到年底共演出30余场,受到全区广大群众的赞扬。1977年1月8日,重庆大学举行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悼念会和献诗晚会,数百盏素底诗灯挂满会场。高考恢复招生,“文革”后的沙坪坝大学校园出现生机活力。到1978年底,在沙坪坝区中心三角碑和沙坪公园出现反思“文革”十年浩劫的包括四川美术学院美术作品的“伤痕文学”,引发全市全川各地前来观看。一批被打入“冷宫”的文艺作品、电影、戏剧又重新与读者、观众见面;电视机开始进入家庭,群众文化生活开始活跃。中共沙坪坝区委根据中央、市委的部署,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在1978年10月召开的中共沙坪坝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区委提出了:文艺工作,要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整顿好专业文艺单位,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在中心区,上桥、石桥铺增建影剧场,恢复歌乐山风景区,办好沙坪公园,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文化阵地;要努力办好广播事业,积极发展电视收看网。沙坪坝区文化工作开始冲破“左”的影响,走向新的发展。

(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改革开放,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沙坪坝区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社会风气开始好转,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区文化馆又成为全区文化活动中心,区新华书店熙来攘往。青年一代提出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区工会、共青团区委和区内大中型企业开展职工文化补习,区内一批小学、初中文化的青年自学成才考上大学、研究生,区内农村由于社队企业兴办解决温饱之后,迈向“小康”。1984年,中共沙坪坝区委、区人民政府提出经济文化一体化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blob.png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后,区委、区人民政府在思考沙坪坝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开创新局面时,研究了沙坪坝作为重庆市文化区、工业区的历程,认为沙坪坝区教育文化底蕴深厚,工业基础强,驻区部队和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众多,全区人民以“文化区”自豪,可以走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体发展的创新之路。这一发展思路在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政协常委会中取得共识。1984年,中共沙坪坝区第四次代表大会、沙坪坝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决议,确立了到2000年把沙坪坝区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文化教育发达,环境整洁优美,社会风气良好,政治安定团结的新型文化区”。区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号召全区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为建设新型文化区而奋斗。1985年,区委、区人民政府制发了《关于建设新型文化区战略纲要的初步规划》,为全区60万人民规划了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长远目标,并在历届区委、区人民政府成为连续的发展战略,列入中期规划,年度计划实施,使新型文化区取得长足发展。1991年11月沙坪坝区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

1995年重庆市调整行政区划,沙坪坝区化龙桥、大坪、石桥铺街道和石桥镇划出,巴县梁滩坝西永、虎溪、陈家桥、回龙坝、土主、凤凰、青木关、曾家8个镇和中梁乡划归沙坪坝区,全区幅员面积从117平方千米增加到396.2平方千米,成为主城区带大农村。是年11月,中共沙坪坝区委第七届六次全委会通过的《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关于制定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到2010年把沙坪坝区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开放的科技强区、文教大区、经济富区。1997年,重庆市成为直辖市后将沙坪坝区定位为重庆市科技文化中心。在1998年举行中共沙坪坝区第八次代表大会、沙坪坝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到2010年把沙坪坝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科教文化名区的发展目标。1999年,区人民政府根据区政协第十届八次常委会《关于建设“科教文化名区”有关问题的建议》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规划。

blob.png

改革开放后,沙坪坝区对文化体制、文化机构、文艺团体进行改革、调整、充实。1982年,文化科改设为文化局,又在增设的广播电视局内设电视台、广播电台,放映电视节目,报道经济社会发展消息;文化局主办、区文化馆承办了《沙坪文化报》,刊发全区文化发展文章和文艺作品;区文化馆还创办了由冰心题写报名,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公开发行的《金钥匙报》;区委设立了党史研究室,区人民政府设立了档案局(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区政协设立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纂地方党史、地方志、文史资料和编著地方史专著;先后建立了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故事学会等文艺社团。1998年3月,沙坪坝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区新华书店大楼、区图书馆、区文化馆群文楼、雾都影剧院、老年人活动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续建成。文化市场也出现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民营书店业开始出现。歌乐山风景区列入新型文化区建设规划,建成歌乐山森林公园,巴文化雕塑园;1990年,自清代乾隆年间就成为巴渝十二景的“歌乐灵音”,被评为新巴渝十二景之一;同年,一座象征新型文化区精神风采的大型不锈钢雕塑“智慧之光”在三角碑中心落成。1997年全区各界捐款修建绿色艺术广场。

红岩文化系列活动是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特色文化。1983年《囚歌》(增订本)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198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款,实施《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三年规划建设大纲》,对歌乐山烈士陵园进行保护性建设,邓小平题写了“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邓颖超撰写了《烈士群雕铭》,1989年完成三年规划建设。1999年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修建“红岩魂”广场,2008年红岩魂陈列总馆新馆建成。新中国建立60年来,国内文艺家们创作了一大批歌颂革命英烈的文艺佳作;改革开放30年中,沙坪坝区举办了红岩文化系列活动,红岩系列文艺演出成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之一,歌乐山烈士陵园管理处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1984年新型文化区奋斗目标的确立,全区人民以充沛的改革和建设热情,描绘出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的景象,“校园之春”、企业文化、街镇社区文化、军营文化、军民联谊活动常年举行,构成新型文化区的文化生活景观;区委、区人民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播电视部门联合区内企业集团、高等院校或周围区县、驻区部队举办了“金鹊之声艺术节”“嘉陵江之声文艺会演”“重庆风筝艺术节”“红五月歌咏比赛”“电视歌手大奖赛”“重庆学生艺术节”“大学校园喜剧比赛”“大学生合唱比赛”“儿童绘画比赛”“重庆与世界灯会”“广场艺术周”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区文化局还举办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制定了《沙坪坝区群文创作奖励条例》,区内一批作家、诗人、词曲作家在小说、词曲、电视剧创作上取得成绩。区文化馆故事会创办逾50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故事,培养了几代故事员;文化馆科技文艺学校自1978年到1993年办班657期培训学员3万余人;区图书馆从1986年开始创办“星期日讲座”,邀请教授、专家、学者解读经济文化现象,连续举行20余年;沙坪坝电影院举办电影观赏座谈会,编剧、演员和观众评析影片思想艺术;区文化局、新华书店举办“读书月”和藏书家活动,沙坪坝区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院相继获得全国先进荣誉。

(五)

跨入新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沙坪坝区面临驻区高等院校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推进全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用好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需要更多的平台,从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建设长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区的目标。

blob.png

2000年,沙坪坝区历史文化名人广场落成,区委、区人民政府为抗战时期重庆文化区的创建者和教育重庆图书馆家、科学家、出版家、文艺家塑像以资纪念。同年11月,中共沙坪坝区委第八届七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沙坪坝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教文化名区”。2001年5月,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区人民政府制定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建设科教文化名区纲要》。2003年,重庆大学城在沙坪坝区西部梁滩坝虎溪镇动工兴建。2004年,区委、区人民政府召开沙坪坝区文化工作会议并制发《中共沙坪坝区委、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区委、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3月30日为“沙磁文化日”,举行了首个“沙磁文化日”系列文化活动。2009年,重庆社会科学院组织该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所,文史研究所与沙坪坝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共同组成课题组开展《沙坪坝区文化发展定位及提升战略研究》;区委吸纳了课题组的建议,在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的基础上,于8月召开中共沙坪坝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委会议,通过了《中共沙坪坝区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把沙坪坝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强区。

2003年后,沙坪坝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沙坪坝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建立区委宣传部管理的沙坪坝区新闻中心,设立规划、保护、建设千年古镇重庆历史传统街区——磁器口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区文化机构提出“群众文化是基础,文化品牌是拳头,现代都市型文化产业是支撑点”的工作方针,以文化活动愉悦民生,以文化项目惠及民生,以文化精品提升民生,形成“人人创造文化,人人创新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喜人局面。2007年重庆市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庆图书馆新馆在沙坪坝区建成开馆接待读者,是全区继重庆市档案馆后又一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成为沙坪坝新的文化地标。到2010年,历时7年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基本建成。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沙坪坝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庆大学城管理委员会与辖区高等院校20多个艺术和文史院系、重庆图书馆、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大学出版社签署区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沙坪坝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共同体”。继重庆大学建立美视电影学院后,重庆师范大学成立重庆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整体迁建大学城。沙坪坝区高等院校中,文化艺术、社会科学院系数量增加。沙坪坝区建立了历史文化研究、交流的社团“沙磁文化促进会”,依托市区抗战历史文化、人才资源开通了“抗战网”。全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重庆大学出版社新办公大楼、重庆出版集团天健动漫基地、“虎溪公社”艺术工作室、川美动漫学院、师大新媒体学院、凤凰传媒、西西弗书店、沙坪剧院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文化优势正向产业优势转化,传统文化产业进一步创新壮大,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及群众文艺创作继续广泛开展。1996年,沙坪坝区文艺演出队伍首次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到2010年在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文化研究等领域获得“群星奖”金、银、铜奖66个。跨入21世纪,区委、区人民政府推出新兴文化品牌“重庆学生艺术节”、千年古镇磁器口庙会、“沙坪坝区新年音乐会”“三峡广场音乐会”“重庆大学城文化节”“开放讲坛”“星期日讲座走进大学城”等。新年音乐会由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固定于元旦、春节在沙坪剧院举行,邀请国内、国际一流演出团队参加演出。

blob.png

随着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土主西部物流园的加快建设,沙坪坝区城市化进程提速,使梁滩坝平畴原野的农业景观逐渐消失。2003年区文化部门开始西部文物普查,摸清了家底,建立了档案,制定了规划,对全区登记在册的265处文物点实施保护。以抗战文物保护为切入点,对冯玉祥、郭沫若、张治中三大旧居实施保护性修复后对外免费开放,抗战遗址博物馆群正在形成,实现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城市文脉和城市精神的有效传承。2006年沙坪坝区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区文史部门、沙磁文化促进会先后出版了《重庆沙磁文化区创建史》《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重庆地域历史文献选编》(上下册),以及当代百位诗人咏唱沙坪坝的《诗意沙坪坝——中国当代诗人诗意镜像》。

进入21世纪,沙坪坝区文化建设引人瞩目。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先后调查研究沙坪坝文化工作。沙坪坝区文化馆创新经验入选由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主编的《文化体制改革经验70例》一书,《中国文化报》于2007年7月连续刊发“沙坪坝文化现象解读”系列文章,2008年3月3日《中国文化报》头版登载《沙坪坝:从文化资源大区到文化大区》一文,国家文化部于2009年8月11日在《文化要情》(第99期)上刊登《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文章。2011年12月沙坪坝区入选《光明日报》“文化强市百城行”系列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中央市级媒体对沙坪坝区文化工作多次予以报道,重庆市文化区持续30年的文化发展受到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沙坪坝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新型文化区、科教文化名区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保持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20年的沙坪坝正向文化强区迈进。这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成果,是中共沙坪坝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政协对重庆沙磁文化区的传承、发扬光大,是全区学校、企业、街镇园区、驻区部队、医疗卫生单位、区级机关、全区文化工作者、社会各界作为文化区建设者的业绩。

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

主 修:方海洋

顾 问:何 勇 林 平 应 平 蔡道静 何 渝

主 编:李 波 张建中

副 主 编:吴 波 鄢廷婷 曾祖蓉

统 筹:张大勇 黄吉林 张志勇 王 红 卿尚东 冯春丽 赵 巍

审 稿:周焕强 黄家琦 殷 智 熊蜀黔 王志昆 唐润明

刘耀正 赵 福 杨奉瑞 李敬之 胡杰玲 胡承安

左绍中 倪自祥 谭文章 魏益章 万明政 陈荣隆

程志璞 王 维 温志龄 黄 峥 吴红建 马恒骅

杨武华 李四维 刘清泉 李苗利 刘立群 宋 微

撰 稿 人:张建中 李 波 吴 波 (综述)

李 波 张建中 鄢廷婷(大事记)

吴展渊 甘 黎(第一章)

鄢廷婷 吴展渊 甘 黎(第二章)

苏 侃 张 帆 刘立群 吴展渊(第三章)

鄢廷婷 黄月星(第四章)

甘 黎(第五章)

吴展渊 郭小智 张 瑜(第六章)

吴展渊 黄月星(第七章)

甘 黎 罗 玲(第八章)

封面题字:周树培

摄 影:尹业光

照片提供:文万立 胡俊峰 黄 舒 林勇军 唐 明 卞 冲

资料提供:何 瑛 陈永甫 侯 玲 马 原

张晓娟 刘星辰 陈雪飞 周 萍

向 伟 张 清 余 江 韩兴运 蔡渝滨 秦 茜 华 倩 陈 璀

钟 丽 杨海涛 周忠瑜 林勇军 杨晓敏 肖锡华 李良功 李 城

李盛虎 黄 峥 邓成彬 查 婷 杨朝明 雷 澜 石仕荣 黄月星

喻 华 向霓虹 陈华洪 曾 华 沈 立 贾 明 文 颖 王 亿

陈家平 王 娅 雷庆九 文万立 董 敏 张 玺 黄 伟

策划编辑:周 晓

责任编辑:文 鹏 夏 宇 邬小梅 版式设计: 黄俊棚 周 晓

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4月

作者简介:李波,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第一届设计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组织编写了抗战名人在重庆系列丛书……

版权说明.jpg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88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