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心物与凡圣
2021-03-04
“心”与“物”,又可以转换为“心”与“境”。“物”与“境”在某种意义上是异名而同义也。俗谚常说“心境”,可见“心”与“境”关系之密切,内在渊源之深。平常的日用生活,往往被“境”所系所牵,为日常的如意而欣喜若狂,也为日常的不如意而悲伤嗟叹。宗教的修行往往以离世超越为一个基本的路径,以超越俗事俗情为旨归,其实现的方式却千差万别。佛教以苦为原点,讲发悲心,发出离心,从而发菩提心,并以此作为修行的初心。最终实现的结果是不染不净、不悲不喜的超越之境。这个修行的过程,便是能断、能修、能证、能悟的过程。一个理想的状况是,一个真正的修行的人,无时不刻都在观照自身心念在外境的作用下不断的生发、起伏、轮转。道家讲“役物,不役于物”,是实现超越性自由的必由之路。
中国古人有高明的智慧,除了佛教中国化的禅宗,先秦道家的观念,阳明心学的主张都将超凡成圣作为一个可以接近的目标,都认为超凡入圣可以操之在我。佛家讲“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觉和迷,便是“凡”和“圣”的区别。
在现实中来说,能断、能舍、能行便是一个轻松自在快乐的人。出离世间的万境,不被世俗的万般境遇所束缚,立足于思维通达的超越性生活,时时刻刻没有痛苦烦恼的侵扰,便达到了超凡成圣的状态。如果在世间时时体会“苦乐唯心不唯境,悲欢在己不在人”的心境,便是理想中圣人的状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