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典礼落幕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十三年的高校生涯,在书山题海中求索不已,最后修成所谓的“正果”,并没有自己原来构想出来的如释重负。前行的路还很长,这个节点的终结算是踽踽独行中的一个阶段的思索和总结吧!
偶尔对我而言,该修的学位修完了,该交的作业也提交了,该读的书自认为已经读了,而想读的书却刚刚开了一个头。别人曾经问及我二十余年的求学缘由和成绩,我回答只有两个字:修身。
求学的初心可能万千种,但最后往往指向身心的修炼。学习的过程就是修身冶性的过程,修身为了提升人生价值,更好的体现人生意义。就修行的辛苦而言,真正的学者可以比肩真正的僧侣。
近二十年的春夏寒暑,锻炼的是体魄的承受力,持久的专注力,思维的严密性,知识的浩瀚度,还有充分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在进入社会实践之前,首先要成为大写的“人”,即修炼成具有完满人格的“人”。在外界看来是教育塑造的过程,从内部来看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圆满人格的发现,这是成为“人才”最基本的条件。
在面对繁琐的文献和艰难的写作环节,曾经豪气冲天的写下:“二十余年沉潜,不为醉舞和狂歌,待我重回江湖,四海纵横好驰骋”来自勉,也曾经自足于简单有趣的校园生活,认真的写下“江湖风光无限好,今生挚爱是校园”来表明自己的心志。按照人生的发展轨迹来看,我的确发自内心的对于校园更加偏爱,与校园的缘分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成为我人生的一个主旋律。对我而言,不钟情于名利,更无意于伤人,只是服从于坦诚,服务于灵魂的重量和精神的充盈,此生但为求取知识和修身而来,愿为此耗费所有的热情。
对于自己所要走的道路,总是遵循一个原则,即:选择最难的那条。因为总是相信:不经痛苦,焉得幸福?没有经历绝望的人生总像温室的花朵,所有的成长都是借助痛苦的经历来成就。
佛谚有云:烦恼即菩提。但痛苦和绝望是一种生命的遭遇,逃避不得,也不应该逃避;不值得炫耀,更没有必要炫耀。西方的哲学家曾经对于从事学术的缘由总结为:闲暇、惊异与好奇。以此标准反观自身,可以看到我所具备素养是持久是惊异和好奇,而闲暇确实是稀缺之物。这也是身处现代社会中的青年学人所需要的,我们的闲暇总是建立在家庭甚至是家族作出极大的牺牲之上,正是他们努力的付出,才为我们的修身达己奠定了基础。
对于目前已经成稿的论文,我觉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也仅仅是写作实践的尝试而已。文科学术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积累,而现阶段的写作,只是体现出现阶段的一个探索状态。针对我的兴趣,我曾经写道:“我对人的内心最感兴趣,其次是科学。前者事关个体的幸福与否,后者则是与认识外在的世界相关。”
我的理想是消除哲学、历史和文学等学科的区隔,全面提升文史哲的素养,以宽广宏深、融汇贯通的观念来指引学习和探索,并作为思考问题的原点。另外根据专业知识来结合社会现实的实践行动,这也是本人以后所要努力的方向。
《论语·季氏》有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未来的路程我将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作者简介:安博,山东省鄄城县人,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专业为艺术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今就读于南开大学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美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方向为晚明书画史,年画,水陆画,艺术思想史。
发表书画史研究的论文十余篇,参加教育部项目一项(中国画写意性笔墨的文化精神考察10YJD760002),参编专著一部(《天津书画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