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这里熙熙攘攘,游人如织。
这里到处是惊奇,到处是逍遥。
盐铺、酒馆、旅社、剧社、茶馆、妓院,小摊小吃、江湖杂耍,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几千年的荣耀让四面八方的人慕名而来。
几千年的荣耀让人羡慕,更让人膜拜。
这种膜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朝圣,是一种对于盐的敬畏,对于生命的敬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盐泉边上,有人偷偷用手指蘸了蘸盐水,认真地用舌头舔了舔,咸得满口唾沫,再然后满怀深情地望着潺潺的龙头。凝视的姿势,与千年前的先辈古人和千年后的子孙后代,都异常相似。
朝圣的人群翻山越岭,渡河乘舟而来,或山或水,或隐或显,操着不同的口音,带着不同的风俗。
于是,宝源山下南腔北调、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三峡,自古都不寂寞。
秦一统天下,虽然仅15年,但始终不忘支撑建国的重要财富——盐税。15年中,仍然推行商鞅之术,废除井田,重农,重战,国家将山泽之利,尽行开放,产制运销,听民自由;然朝廷则课以重税,因而所入甚多。这种政策战争时期可以迅速积累财富,但随着战事平息,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山泽之利、山林之饶就逐渐被豪强所占,小民百姓愈来愈贫困不堪,最终流离失所,不得不投奔到专营盐铁业的大户门下。
汉承秦制,在三峡已经有三处地方进入国家盐业管理体系。一是南郡巫县(辖今巫山、巫溪、巴东、建始等地),二为巴郡朐忍(辖今重庆云阳、开州、万州及湖北利川等地),三为巴郡临江县(辖今忠县、垫江及万州、梁平部分地方)。三地虽然仍然施行的是民营征税制,但因悠久的制盐历史所形成的雄厚盐业基础和取卤的方便,很快引起了中央王朝的重视。
汉武帝时,朝廷大举对外用兵,积极开疆拓土,致使后来国库空虚,于是把眼光转到盐铁之税上。武帝采纳来自山东的大盐业主东郭咸阳、南阳的冶铁大户孔仅、商人之子桑弘羊三人之奏,把盐铁之利收归国有。
暴利之下手段残忍,无论朝廷还是个人都不手软。由政府直接出面组织冶铸、煮盐,谁敢私自铸造铁器、采卤煮盐,就给谁架上铁钳锁住左脚进行惩罚,还没收一切器具。而制盐的方式,则招募百姓,自备资金,租用官府所准备的器具、作坊,按盆数进行收购。
这个建议可把汉武帝给高兴坏了,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正式推行天下。为了配合这一政策的施行,他还在全国设置了35处(又一说36处)盐官、48处铁官,从此盐铁的产、运、销均归属国有。
据《汉书》记载:
南郡 巫县有盐官;
巴郡 朐忍有盐官。
一个长江三峡,在史书中注明的就有两处盐官,而此时全国才35处开始推行官营专卖政策。
也有说法是,这两地设置盐官,应该属于秦代。但由于煮盐铁器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由铁官之地统一铸造,然后提供给各煮盐工场使用,所以三峡地区采用“牢盆”煮盐的历史应该是由这时候开始的。
盐铁官的设置还有另外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使三峡地区“以陶煮盐”的漫长历史宣告结束。煮盐工具的革新必然带来生产技术的长足进步和盐业产量的极大提高,这从全国35处盐官三峡占据两处就可说明,三峡地区的制盐工业已经得到了大发展。
图片来源:重庆图库
气势宏伟的三峡,骄傲的三峡。
然中华文化不习惯用数字说话,史学家们更多记录的是朝代更替,所以三峡的骄傲很多时候还只能是合理推测。
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曾经算过一笔账:“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
按这个算法折算,每人每月平均消耗量大致为3升(包括直接食用,腌制等),那时候的1升折合成现在大概为200克,每人每月约为600克,西汉时人口已经达到5900万以上,也就是说全年至少要生产42.5万吨才能满足需求。按朝廷在三峡地区设置两处盐官来推断,应该该地平均盐产总额至少在每年万吨以上了。
秦汉之风,气势磅礴,如三峡之山,如三峡之水。
皇家势大,得牢牢掌握这来财之道。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说:“盐官雇贫民,发给煮盐盆,按盆数给工价,称为牢盆。”
这样的“牢盆”,在一1100年后的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诗人陆游的《入蜀记》中有过记载。《入蜀记》是陆游由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知州的佐理官)的入蜀途中所作日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世情风俗、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错综成篇,评古论今,夹叙夹议,这样的文稿记录,现在读来比诗歌的史料性肯定要强多了。
《入蜀记》中说:“县廨有故铁盆,底锐似半瓮状,极坚厚,铭在其中,盖汉永平中物也。缺处铁色光黑如佳漆,字画淳质可爱玩。有石刻鲁直作《盆记》,大略言:建中靖国元气,予弟叔向嗣直,自涪陵尉摄县事。予起戎州,来寓县廨。此盆旧以种莲,余洗涤乃见字云。”
据考证,这个“牢盆”是汉永平七年(64年)所铸用来煮盐的铁盆,存留在当时的巫山县衙里面,说明在东汉初年,在古巫县近郊已经有人在用官府提供的铁盆进行煮盐了。
这个卤水,当然是从宁厂宝源山盐泉而来。
巧合的是,在《巫盐史志》中,也有这样的记录。“之前,已建成大宁河栈道。汉永平七年,曾引大宁盐卤至巫山,因储存中卤水起了变化,其色如血,故未成功。” 《巫山县志》也记: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
这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修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栈道,以后会用专门的文字来讲述。
一孔一孔用汗水凿出,一孔一孔用鲜血凿出。
一孔一孔凿出的的古栈道,是希望,更是财富。
虽然这次引卤不成功,到大昌后卤水变色,失去了熬盐价值,但确切无疑的是,巫盐之生产在东汉初年即已经开始工业化。工业,相比于农牧,对经济的贡献无需多说。况且,工艺落后的东汉,开凿如此庞大的栈道工程,花费的银两钱财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宝源山盐赋惊人,不足以支撑起这巨额开支。
大汉威武,金戈铁马打出了一个以“汉”命名的民族。
四百年汉室,宝源山下,热气腾腾,峡江之中,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巫山,巫水。
盐味,咸味。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国如此,巫山巫水也如此。
这年风起,马嘶鸣,水急浪大,山河呜咽。
打着继承“汉室”的刘备,看中了三峡,看中了宁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执掌三峡诸盐50多年后,刘皇叔最终没能继承汉室,巫县和北井在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被司马家族夺取,第二年又将巫县及秭归县地改建为泰昌、建始二县。泰昌县治所在地就在今天的巫山县大昌镇,也就是西汉时宝源山盐水输去煮盐失败的地方。
大昌镇是大宁河中的一个重要港口,挟宝源山白盐进入长江水道咽喉之地。晋武帝司马炎把北井、泰昌、巫县、建始四地设置为建平都尉(治所在巫县),后又改为建平郡,足见对于这诸多盐源的看重了。
特别是在这大宁河上,一河之域竟同时出现三个县级机构。
司马炎,看重的是这热气腾腾的盐泉,看重的是白花花的银子。
风云变幻,盐水长流。
大唐国富。
皇家政权仍然得牢牢掌握盐源,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期,国家用兵十余年,财力疲乏,唐代宗李豫启用的一位中国盐史上重要的人物登场了。
他叫刘晏,《旧唐书·食货志》记:“天下财赋,皆以晏掌之”。刘宴是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理财家,从公元760年任户部侍郎,充度支、筹钱、盐铁等使,到779年为止,主管全国财政工作达20年之久,在盐政、漕运、赋税、铸币、平抑物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改革。
一人之力,替李唐皇家操持全国财务,不得不关注三峡盐泉,所以上任开始就在全国设置四场十监,并亲自统领。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有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场,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监,岁得钱百余万缗,以当百余州之赋。”另《中国盐政史·盐官》云:“若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场,当是栈场,将官收之盐运栈堆积。”可见,“栈”是运送食盐之栈,“场”是熬制食盐工场。
《新唐书》里面的“太昌”就是今天的巫山大昌。
全国十大盐监,三峡之地也产盐地众多,但在夔州府仅大昌县设置一监,足见刘宴对宝源山盐泉的重视。
或许,刘宴还专门来宁厂进行过调研,潺潺盐水让他心动。
至少,他是仔细研究过宁厂的,掌管国家盐法,又是理财高手,所以把盐监之地设置在大昌这个大宁河中的咽喉要地,盐的产、运、销一起都给管了。
按照当时的设置,全国十监中,每“监”置“监一人,正七品下,掌盐功簿账。有录事一人,史二人。”盐监的官位品级和县令接近,但管理职责又与县令不同。可见当时监属于中央政权直接管理的盐业监管机构,与今天的中央直属企业类似。
大宁厂,在大唐盛世,傲立于全国十大盐都之列。
巫盐骄傲,大唐骄傲。
骄傲的,当然还有刘宴,这天下财富,都是他帮着皇室管理。
所以就连大宁河上的古栈道,都被说成是他所修建。
在光绪《巫山县志》里说:“石孔,沿宁河山峡皆有。唐刘晏所凿,以引盐泉。”前面说过宁河栈道为东汉所修,这里又说“刘晏所凿”,两朝相聚几百年,史书记录出现如此大的时间差异于理不通。经分析,应该是刘宴为了运输方便,在原有栈道基础上加以修补、改进,进行完善,却是有可能的。精打细算的掌财人,花费巨资耗费时日修补栈道,目的也是为了诱人的盐税。作为执掌全国盐务之人,自当关注并重视取卤、输卤、煮盐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后人把经由他指挥建设工程之功劳算在其头上,也属情理之中了。
这时候的三峡,来来往往的是盐商富豪,陆地江河是背盐的队伍和运盐的舶船。
一步是钱财万贯喜笑颜开,一步是辛苦血汗艰险酸楚。
天下盐事,白色财富,咸中带泪。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
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
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
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