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宁河水,带着涩涩的盐味顺流而下。
白花花的食盐翻山越岭,向着四面八方。
陕南和鄂西,自古都食用宝源山之盐。
巫溪县摄影家协会供图
上古时代,无法考究是北方之人因盐而来到这个宝源山下的逍遥乐土,还是巫人或者就是我们前面故事里讲的袁氏猎人在翻山越岭打猎之际,将巫盐带到了鄂西陕南。但实实在在的是,早在大约四千多年之前,鄂西平原、汉中平原等地的民众们,都已经在食用巫盐了。
这期间,一个对中华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庸国”出现了。
庸国与中原文明相比,大致存在于夏商周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巫溪县志》里,记载巫溪在先秦时代先后属巫咸国、巫臷国,夏商周时属庸国鱼邑。
也就是说,夏商周的一千多年历史里,宝源山盐泉,被庸国占领。
一个持续一千多年历史,辖地包括了整个秦巴山地的大部落,必定眼红于宝源山源源不断的盐水,它的子民们也必然依赖于这孔盐源而生存。
这时候的白盐,已经成为部落发展壮大重要的财源。
据考证,庸国的国邑在今天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与宝源山盐泉距离不足两百公里,步行两三天时间就能吃到巫盐。
庸人食盐,崇巫,所以人强马壮,国力强盛。
《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被称为武王,迁都于镐。这时,商纣王正在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据《牧誓》讲,在这种情况下,周武王姬发联合西南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并亲率“戒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这段史实也就是常说的“武王伐纣”。
讨伐军队中,庸列于八国之首,应为西南大国,食盐,身体强壮,又崇巫,善于排兵布阵,运用自然气候规律,所以战无不胜,以至于延续了一千多年。
湖北的一位建筑学家、史学家张良皋写过一本《巴史别观》,专门论述了盐对人类产生文明的作用,他的一些观点曾经在学术界引起过很大的轰动,后面还会陆续谈到。这里要说的是,他在此书中专门讲到“(庸国)这个国家在古史上露面之日,就已是一个全面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而且在中华域中,庸国完全可能是领先跨入文明门槛的国家。”他还用了很多的篇幅论证,庸国强大的关键原因,就是占领了宝源山盐泉。
一山之隔,古庸国和古巫溪源远流长,就是到了今天,重庆有巫溪、巫山,湖北有竹溪、竹山,“巫”“竹”同音,其中的未解之谜还待考证。
庸占宝源山盐泉一千多年,这已经让另一个部族眼红了,它就是给巫人运盐贩卖的“盐贩”:巴人。
巴族发展到周代,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国家了,也有了卓越的文化成就,但关于它的种族起源问题,传说众多,没有定论。
世所公认的是,巴族善泅泳,习于行水,原以捕鱼为生,是我国独木舟的创始者。有了舟,便可以沿江深入,到遥远的地方去捕鱼,并与沿江河居住的农牧人民进行交易。所以巴人应该是最先习于水上生活的部族,也是长江水系诸河流域最早成功的水运商人。
巴人在水上来去自如,上古时候,其所造的独木舟已经是十分快捷的交通工具了。所以早在石器时代,巴族就已成长为长江中游地区流莺式的民族(即 “流黄氏”)。
而当云梦地区转入夏王朝统治时,被征服的巴族民众,只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屈服于华夏,再就是向上游的巫臷国转移。
巴族选择驾舟西移,投往巫臷国。巫臷国也恰好需要这些“水上流莺”来为它推广贩盐。
一拍即合,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巴族由巫臷的客户转变为了巫臷的属部。
还是那本荒诞不经的《山海经》里说:“西南有巴国,祖先叫咸鸟,咸鸟生乘禧,乘禧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颇具神话色彩。任乃强据此指出,“咸鸟”暗示着巴人祖先的职业,他们可能是帮助巫咸国推销食盐的盐商,到了“后照”时,因运盐有功,得到巫咸国王的册封,巴国才得以建立。
巴人因运输贩卖巫人的食盐而成为“水上流莺”,管维良和任乃强都意见一致,但在巫咸国和巫臷国的地域和历史传承问题上,又分持不同的观点。
尘封已久的历史,往往在争议之中才会渐渐显出真容。
不管是富足的巫咸国也好,还是巫臷国也罢,都最终被眼红的巴国所灭。
经销商完胜了生产商。
然而围绕食盐的纷争,才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文路跋涉,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出版有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