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岛:椰树林是中华儿女耕耘南海的见证
永兴岛上最繁华的街道是北京路,三沙市政府、中国最南端的邮局、咖啡馆以及很多重要机构都在这条路上。北京路两边,全是高大的椰子树。椰子树是海南的标志性树种,在永兴岛上更是,视线所及,几乎都能看到椰子树优美的身影。资料上查到,永兴岛百年以上的椰子树多达千棵,这些自带仙气的大树赋予了永兴岛特别的风韵。
在植物中,椰子树是视海洋为坦途的卓越旅行家,它是著名的海漂植物。椰子拥有厚厚的壳,又能漂浮在水面上,因而随着潮涨潮落,任由海流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合适的地方,它们无须深埋就能发芽。硕大的椰子里,厚实的果实和椰汁只供养一个胚胎,发芽后一年多就可长到一人高,5年后就可以结果。
图片来源:东方IC
按说,北边的海南岛本岛都有原生椰树,西沙诸岛礁也应有。但根据多数史料,西沙群岛的椰树却是由海南渔民种下的。为什么西沙群岛几乎没有原生椰树,我觉得很可能与洋流的线路有关。椰树源于亚洲东南部和印尼,被潮水带到海洋中的椰子,借助夏季的西南季风,搭乘南海的西南至西北方向的洋流,摇摇晃晃,千里北上,最终被带到海南岛的文昌一带靠岸,使海南岛的东海岸成为原生椰林最多的地方。从椰子主要登陆点,倒推它们的旅行线路,应该是阴差阳错地和西沙群岛擦肩而过了。
早开发南海的海南渔民,以琼海、文昌渔民居多,那里的民众视椰树为家的标志,屋前屋后,必种椰树,椰汁可饮,椰肉可食,椰树下还可以乘凉。当他们以南海为家后,种植椰树是必然的,何况,是那么容易。可以把已发芽的椰树苗带来种,也可以把成熟的椰子直接从船上搬下来,寻找相对潮湿的地方种下。
关于西沙群岛椰树的记录,甚至在国外文献里也有提到,比如1868年,英国海军部海图局编制的《中国海指南》载:“林康岛(东岛)之中央一椰树甚大,并有一井,乃琼州渔人所掘,以滤咸水者。”此岛即现在的琛航岛,这样算下来,琛航岛上的那棵高大的椰树,早就百年有余了。
西沙群岛上的椰树,不仅是近代我国渔民耕耘南海的见证,还是几十年来我国军民保家卫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