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云雾出好茶,浪漫云端茗香随。
一个好茶诞生的地方,从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土壤配比适宜普洱茶的生长环境,有1700余年的茶叶文明,因此而繁衍发展了多元少数民族文化。它是一片净土,是以茶为媒沟通过去、现在、未来的路,它带给人们的不止是茶,更是精神世界的依托。它是茶祖的故乡,茶的故乡。
每年来景迈山,我都是住在景迈世家,女主人叫刀玉,一个如幽兰花香般的傣家女子,勤劳智慧,待人热情厚道。我们因茶结缘多年,如邻家姐妹。她带我走村寨,访村民,进茶山,亲茶树,做茶品。一来二往中,我对景迈茶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更喜欢这得天独厚的万亩古茶园。
境
景迈山,“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那一片叶子的追寻,在步履间结成悠长悠长的梦——我愿是那山中的一棵茶树,常年与参天古木相伴。这特有的生态环境,鸟语花香的大山深处,养育了勤劳的傣族拉祜族布朗族人民,还有香樟、小叶榕、以及四季花开的树木星罗棋布于古茶树之中,花香扑鼻。林荫下的古茶树,虬枝盘曲,随处是鲜活生长的植物,空气中散发着丝丝甜香清爽气息,幽兰般的气韵。各种植物的多样性,高低错落的层次感,鸟鸣林中的清越美,阳光雨露的朗润爽,这是秘境之中与大自然的沟通,也形成了景迈山茶的山野之气。
茶是喜阴又喜阳的植物,春天,采茶季节,走进大平掌古茶园,鲜活而灵动。这吸天地灵气生长的植被,庇护着几百上千年的茶树。晴天的日子,阳光如利箭般透过林缝暖暖地照射到茶树上,草地上,茶树叶子鲜亮亮的,墨绿色的叶子极尽饱满的张力,那沉寂在脚下的落叶,软软的很舒服躺在土地上,和着阳光散发着自然的芬芳。茶树,因落叶化作春泥又护花的情怀而尽力舒展抽芽。
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因为这秘境生态环境好,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这种混生正是景迈茶香气独特而强烈的源泉之一,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历尽沧桑、饱含风霜。
物
踏进古茶园,有一种大王叫我来巡山的感觉。每一片叶子都簇拥着,在层层叠叠的枝干上,众星拱月般捧着灵芽,迎着阳光玉露,直立于枝头。芽苞在这里饱满鼓胀,绽开的样子与我会心,似乎有一种期待。
这神奇的古茶树身上,总是那么让人惊喜。根瘤曲弯的主干差不多都寄生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带着露珠的苔藓,有根须恣意悬挂的石斛,有悄然立在苔藓中的菌丝,还有不知名的草本植被……更为有名的在古茶树身上安然自若生长着的螃蟹脚。这螃蟹脚是一种茶树寄生植物,因其枝条为节状带毫,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螃蟹脚的数量已极为稀少。
走进古茶园,我们最喜欢找的就是螃蟹脚,每每看见,就是惊喜。因为隐藏枝干上,色如树叶,难以发现,见之不舍移步,采之不舍下手,不采不舍离开,如此让人欢喜的螃蟹脚,拍照成了爱她的方式。真感动大自然不舍的赐予——人给她环境呵护,她回馈你神奇的宝物。
在古茶园,我看到了多处参天古木树心空洞后而倒下的样子,在倒下的古木之地,茶树或许失去了庇护也变得没精打采,有的甚至枯萎,还有的或许死去了,被种上新的小茶树。物生物,万物生。茶和人一样,都逃不过自然法则,无伴生物,缺少精气神——内涵的滋养永远不是孤立无援的。
茶
景迈山的茶,有香妃之韵。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兰花香是景迈独有的香。
来这里,喝茶,喝新茶是必须的功课。无论古树大树小树茶,都是一个“喝”。舌尖味蕾才是审评师,苦涩甜香韵,山野自然来。景迈茶的甜是直接的快速来,同时又是持久的,特别是盖碗的盖香和杯底留香,让人迷恋。因为这香,景迈茶的弱苦往往忽略。喝茶前,我们喜欢欣赏她的条索紧结,较细的条索如傣家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材和黝黑油亮的皮肤。其茶耐冲泡,一般可以冲到二十泡,蜜兰花香储存得当,香气会越存越显。
随我上茶山的朋友,每来一次,都感叹,大自然的恩赐,一定要珍惜。好茶,从人工采摘到手工制作到捡装成茶,一路的辛苦都在杯盏里沉淀。一片叶子,得之不易,得之我幸。爱惜每一片茶叶,泡茶不浪费茶,成了习惯。
景迈山,这大山深处的灵叶啊,厚养着山民草木,繁荣着经济,延续着文明。中国科学院“澜沧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研究曾提出: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集生物宝库、文化宝库、生态和人文旅游宝库及艺术宝库于一身,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
作者简介:郭吉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高级评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人社部茶艺师实训指导师,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现重点研究茶文化,倡导生活教育·生活茶道·生活禅心,以茶道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