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厂,开盐行,
三道沟,九道梁,
打杵子打在黄土上,
那时还没有周文王。
还是这首歌谣,被传唱了几千年,盐味十足,沧桑悠远。
还是这条古道,或于平原,或于高山,或于江河,或显或藏,或张或弛。
亘古万年,是盐的远古;传承千年,是盐的苦涩……
天空才刚刚泛白,依稀能看见远方的山脊。
有鸡鸣,也有几声犬吠。
刚刚成年的小伙儿满脸兴奋,但又对即将前往的未知充满惶恐和不安,一件藏青色的坎肩,一根崭新的扁担,将会陪伴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远行。
坎肩是邻家从小一起长大的妞儿花了几个晚上缝制的,昨天夜里在屋后的柴堆下亲手给披上。
扁担的材质是自己上山寻来的夹竹桃,这木质软,不易折断,在外翻山越岭还能辟邪驱恶。然后又找村里的老木匠精心刨制,还用砂布打磨得油光水滑,加上亲手搓揉编制的棕绳,挑上重物一步一闪。
“大宁厂,开盐行……”这首民歌自己从小就会唱,真要去遥远的“大宁厂”挑盐贩卖,还是第一次。
何况这次贩盐,赚来的钱是要送去给妞儿当彩礼的。
于是,在家人的千叮咛万嘱咐中,小伙儿跟着十多个壮年出发了。
燃烧的火把或明或暗,在路上弯了又弯。
有双忧郁的眼睛躲在窗后,满是晶莹。
一路是翻不完的山,一路是蹚不完的河。
这路上有先辈们说不尽的酸楚,这路上有后辈们聊不完的憧憬。
路边的荆棘开出了白色的刺花,揉碎了敷上,可清热解毒。
白色,纯净的白色,盐一样的白色。
盐,在宁厂,在宝源山下,在三峡之中。
跟这小伙儿一样,山里山外的人,世世代代奔波于宁厂和灶台之间,世世代代在品味着生活的苦咸。
宝源山盐泉,这泉远古时期由猎人逐鹿而得来的生命之水,注定让人蜂拥而来,又匆匆而去。
宁厂,如心脏一般,分散出不同的大动脉,然后分支,再分支,直至成为毛细血管,遍布山山水水。
由宁厂发散出来的“盐道”,广义地讲,除了官方开辟的“盐大道”外,只要大宁食盐销售的地方,只要炊烟飘起的每个角落,都有“巫盐古道”的痕迹。狭义来讲,“巫盐古道”是指宝源山盐泉通过大宁河进入长江干道和其众多支流,以及翻山越岭所产生的道路,它们东到江汉平原,东北到豫西平原,北到汉中盆地、关中平原,西到成都平原,南到云贵高原,以解决那些地方的食盐问题。
这是一条延绵了50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古道。
这是一条充满了传奇,布满了神秘的古道。
这条古道,横亘在中国版图的腹心地带,连接着黄河、长江,两大文明。
“巫盐古道”贯通在大江大河、高山峡谷、平原沟壑之间,是商道、是兵道、是赌道、是情道。
这条盐道,自然风光奇特,珍稀动物出没,珍贵植物众多。
于是,这篇关于盐道的故事,可以说开来了。
宝山神医叫巫咸,架起炉子炼仙丹;
制盐采药医百病,一碗神水保平安;
宝山灵气是灵山。
山歌一起,小伙儿跟随的队伍走过猫儿滩,来到接官亭。
大宁厂,就在眼前了。
图片来源重庆图库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文路跋涉,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出版有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