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说某某怀才不遇,也从历史书和传记作品中看到怀才不遇的人。不可否认,这是大有人在的。但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今非昔比,草根一夜成明星都屡见不鲜了,展现自己才干的舞台多了去了,人才流动也不像原来那样障碍重重,可以这么说,原来导致怀才不遇的很多原因,现在已经被科技的洪流冲走了。
当然,不是说现在就不会再有怀才不遇的情况了,但起码从外部环境来看,减少了很多的障碍。
如果现在还在感叹怀才不遇的话,我想,主要应该思考自己的原因了:
第一,自己是不是有才。很多人觉得自己有才,但要知道,才,是通过比较出来的,正如一句玩笑话所说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看似玩笑,实则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中学时,成绩不错,但一进了大学,就不行了。除了学习方法的改进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较的对象不同了。原来比较的范围小,觉得还不错;现在,全国各地的优秀孩子聚集到一起了,比较的范围变了。
现在,很多大公司召集的是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因此,当你从一家小公司进入一家大公司,比较的范围也变了。
当然,正如俗话所说的,“人比人,气死人”,因此,我提倡更多的是自己和自己比较,也就是纵向比较,自己每年都有进步,特别是在关键节点要有突破。这除了努力之外,恐怕更需要思维的创新。
第二,自己是不是想展现才干。当然,也有一些确有才干的人,但为人很低调,不去展现自己的才干。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他会“安于现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就不存在“怀才不遇”之感。
如果既有才又有怀才不遇之感,那就是自己没有想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干。现代社会的开放程度很高,展现的机会和平台也很多,那就得放开自己,寻找机会和平台。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是金子总要发光的”这样的话,如果是埋在很深的地底下的金子,要等着若干年后别人来挖掘,那也许等不到闪光的时候,因为人毕竟不是金子,人是有寿命的,特别是有些才干,比如运动天赋,展示的最佳时期更短。
还有,为什么要“遇”呢?“遇”这个词带有被动的含义,似有“守株待兔”之嫌,为什么不可以自己主动去“求”呢?两千多年的毛遂都可以向平原君自荐,何况今天的我们呢?
可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大胆多了。
还有啊,即便在体制内得不到赏识,还可以到体制外寻找机会,甚至自己创业啊。
第三,与自己的才干相匹配的“德行”如何?如果仅仅有才干,而品行不行,那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赏识,即便“怀才有遇”,也终归要被人抛弃,从而不能长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德不配位”。
这里所说的道行,不是说一定是道德层面那种高大上的东西,当然包括这种高大上的东西,但也包括为人处世等细微之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胡伟清(公众号:明亮课堂),笔名:古元、柯博、南湘子。喜马拉雅“胡说清谈”主播,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专栏作家。毕业于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