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真正聪明的人,为什么从不去社交?”本来我是很少读这种“鸡汤式”的文章的,因为是朋友发给我的,所以就读了。并且不得不说,这个标题还是能够吸引你去读的: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参与社交呢?
一打开文章,就知道“上当”了,因为文章标题讲的是社交,而文章一开头就讲的是“无效社交”,知道是“狸猫换太子”了。
文章说:“你跑到一个聚会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嘘寒问暖,全程笑脸相迎,满屋子客套话,互相絮絮叨叨,敬酒、扫微信、留电话号码,但是三天之后就记不清对方是谁……”
还别说,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遇到。
但文章由此而下了一个结论:所谓“人脉就是钱脉”,是当今最大的谎言。
这个结论下得是不是太早了?是不是太没有依据了?这就像你看到一个人,就因为他吃饭吧嗒吧嗒,就说他不文明没教养。恐怕也不能以偏概全吧。我见过很多吃饭吧嗒吧嗒的人,慢慢熟悉了,才知道也不是都不讲文明没有教养的。这是因为他们可能从小就没有生活在一个讲究这些的家庭里,长大后又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所以就保留了这个习惯。我最近听了一本书的介绍,这本书叫《文明的进程》,书中讲到,我们现在的所谓文明的举止,是中世纪晚期之后才开始流行的,比如用餐具代替手,睡衣代替裸睡,用手帕擦鼻涕,而不是用手擦完后直接抹在裤子上,也包括吃饭喝汤时尽量不发出声音,等等。
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有这样的无效社交,就全盘否定社交的作用。
社交的作用是很多的,我至少可以随便举出以下三样:第一,人是群体动物,社交能够满足人的社会性的需要;第二,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而交流信息;第三,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快乐,特别是你有烦恼的时候,和朋友们在一起开怀畅谈,能够消除抑郁。
当然,现在社会也确实有很多的“无效社交”,但这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应该参与怎样的社交,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社会交往”。
那么,我们应该参与怎样的社交呢?
我是学经济学的,自然就有什么问题都喜欢用经济学来思考的职业习惯。说到社交,我们也不妨用经济学的两个原则来思考一下:一个是供给-需求原则,一个是成本-收益法则。
从供给-需求原则来看,你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交往,这是最关键的。自然,不同的人所需要的社交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个办企业的人,当然就需要社交圈子越大越好,因为说不定某一个商机就蕴藏在那里呢,在没有参加之前,你怎么会知道呢?现在那么多高校都有MBA、EMBA,你以为都是为了学习管理知识啊,管理知识哪里学不到啊,所以有人早就说了,读MBA、EMBA,主要目的有三:混进一个圈子,获得一张文凭,学会一套用语。
而如果你是一位学者,当然就没有必要结交那么多人了,除非你是想做那些企业的横向项目挣点钱。但即便是学者,也是需要有人脉的,因为你要进行调研,除非你做的是纯理论的学术研究。
我们再从成本-收益法则来看,参与社交,肯定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即便你是从来不请客的“铁公鸡”,也会付出时间的机会成本啊,当然啰,很多人说,反正我也没什么事干,没有机会成本,那就另当别论了。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人的时间都是有机会成本的,锻炼锻炼身体,陪家人说说话,也很好啊。
根据以上两个原则,“我们应该参与什么样的社交”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了:第一,我们要参与的是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社交,比如说你是搞企业的,凡是可能给企业带来商机的社交,应该参与吧,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获得商机,但在你没有参与之前你怎么能知道呢?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不能完全因为事后的结果而否定事先的决策。
第二,我们要参与的,是有可能收益大于成本的社交。同样地,事先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但至少可以确定几点:比如说,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就不要去参加不那么重要的活动;比如说,你从参与活动的人员的情况,也可以大体判断这样的活动是否值得参与,等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胡伟清(“伟清思维课”ID:whuthinking),笔名:古元、柯博、南湘子。喜马拉雅“胡说清谈”主播,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名师、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泰国博仁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专栏作家。毕业于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