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清

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名师、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泰国博仁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讲师,专栏作家。

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

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

胡伟清:不颠覆自己,就会被别人颠覆
  2018-05-19

blob.png

你是不是已经有点职业倦怠?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职业现状不满意但又感到无能为力?今天我分享HBR中文版第4期上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四法则颠覆自我”,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文章作者是惠特尼·约翰逊(Whitney Johnson),出版过一本名叫《胆识、梦想、执行力:只要你敢想,奇迹就会发生》(Dare,Dream, Do: Remarkable Things Happen When You Dare to Dream)的书。她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不断颠覆自我的过程:先在华尔街做秘书工作,后来做投资银行业务,后来做证券分析师,8年后辞去工作,开始从事电视秀节目制作和撰写一本儿童读物,后来撰写博客,后来与朋友创办了一家对冲基金。这些工作之间,有的看起来是有联系的,但有的看起来毫无关联。

读到这里,我就想到自己,我先后在政府部门、报社、证券公司、咨询公司、高校任职,虽然谈不上是不断颠覆自己,但也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

blob.png

据统计,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终生只做一份工作的人,已经比例很低了。从1983年以来,美国25岁以上的人,在一个机构效力的时间,平均为5年左右。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1957年到1964年“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在18到44岁之间,平均从事了11种工作。但这些统计数据,显示的是工作变换的情况,而工作变化包括从事原来的工作而只是换了单位的,也包括改行而不再从事原来的工作的。

改行,就比换个单位更难了,也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改行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也有许多亲身的体会,比如我在报社的时候,大部分记者编辑不是学新闻专业的,甚至不是学文科的;而我在证券公司的时候,大部分人不是学金融或证券专业出身的,甚至不是大经管类专业出身的。

颠覆性创新之父克里斯坦森认为,最成功的创新,是那些能开辟新市场和重新构建价值网络的创新,因为具有颠覆性。而本文作者认为,颠覆性创新不仅仅是针对公司和组织的,在个人层面也同样有效。她提出了颠覆自我的四项规则:

规则一:寻找那些尚未得到很好满足的需求。或者者,要进入没有其他人进入的市场。读到这里,我在想,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要找到这样一个没有其他人进入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聪明人那么多,还有什么事是大家想不到的,全部都“削尖了脑袋想钻入”呢?其实,即便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也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市场,就像很多学生问我,某个主题没有人写过,是不是可以写啊,我说那不一定,也许这个主题根本就不值得研究,或者研究不出一个什么结果呢。

blob.png

规则二:了解自己的优势。当了解到尚未满足的需求时,要确保自己的优势能够去满足这些需求。我理解,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别人做不好你能做好,二是你不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去做。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也知道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大趋势,但我会不会去搞人工智能呢?不会。因为我如果要改行去研究人工智能,首先不知道要花费多大的时间精力,其次是即便花费了很大的时间精力,也不知道能不能搞出成果。所以对于我来说,就是了解人工智能,看能否在股票投资上获得一点收益。

规则三,不断学习和提升。这一点不需要我多解释了吧,不要说颠覆自己,就是不颠覆自己,不断学习和提升,也是完全必要的。

规则四,灵活应变。颠覆式创新也叫“应变式战略”,颠覆性创新者是灵活的,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念头,就开始行动,而不是像传统的战略决策那样,要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指出,要颠覆自我,只有靠自己,你自己就是颠覆的引擎。我在前面也多次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维持现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虽然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谚语是“人挪活树挪死”,但真要跳槽换工作、特别是改行,却要拿出很大的勇气才行,特别是年龄越大,就越不愿意改变,毕竟对于自己干了多年的工作,已经非常习惯,非常顺手了。

但有时候,我们确实不得不颠覆自己。要这样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总比掌握在别人手里好吧。二十多年前我去学习汽车驾驶,很简单的一个理念是:与其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给别人,还不如交给自己。

但绝大多数人,常常是“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到改变自己、颠覆自己。但我们看到,除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一代创业者外,后来的创业者,很多不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走出来的,他们往往有稳定的、令人羡慕的职业。所以,要自我觉醒。现在的情况,与三十多年已经大不一样了,如果真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也许你不仅没有颠覆的勇气,也没有颠覆的办法了。

当然,大多数人也是不会去颠覆自己的,这也符合人类的“金字塔原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88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