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名师、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泰国博仁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讲师,专栏作家。
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
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
感谢互联网和各种平台,现在与人沟通非常便利。我记得自己刚大学毕业时,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以及与学生们的交流,靠的都是书信。现在除了极为正式的情况,基本上没人写信了。
现在多方便啊,一进大学校门,就建立一个群,直到毕业后多年,大家的联系还在,只不过有的人喜欢暴露自己,有的人隐藏自己而已。
不仅熟人之间可以建立群,不认识的人也可以在同一个群里共处。在很多群里,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与群主认识,或者与拉他进群的人认识。但由于有了群这个平台,你要结识群里的陌生人,也相对容易。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关系是需要时间精力来维护的,因此,随着你通讯录里的名单越来越多,就发现大多数人,其实也就是充充数而已,也许虽然在你的朋友圈里,一辈子也就如大街上的路人,没有交集。
最近,HBR网站上有篇文章,讲到要想事业有成,必须有两类朋友关系。
一类是工具性支持的朋友,一类是社会心理支持的朋友。
按我的理解,所谓工具性支持,是指能够提供信息、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而社会心理支持,则是能够给予安慰、鼓励和友情的。
作者的研究表明,那种认为通过社交平台形成的人际关系不如面对面交流的圈子有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通过社交平台形成的关系属于“弱连接”,也就是不是很紧密的联系,不如与同事、邻居那样的“强连接”,也就是很紧密的联系那样关系密切,但前者能够使你与不同组织、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人接触,可以提供大量新鲜的信息;而后者所提供的经验、见解、信息、机遇,往往与你的大同小异。
作者认为,大圈子的连接虽然不是很紧密,但可以提供工具性的支持,比如对某个产品、企业、行业、地区、国家多些了解,比如招聘人员或介绍工作,比如进一步优化你的方案,甚至你想认识谁需要介绍,等等,虽然这个圈子里的人你并不认识,但往往最可能帮上你的忙。
而社会心理支持,比如面对事必躬亲类型的上司的苦恼,生完孩子后回到工作岗位的焦虑,对事业或职业前景的担忧,单位人际关系给你带来的困扰,家庭内部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的不和谐,等等,你不可能随便向一个刚刚通过微信群添加的网友求助,而主要靠联系紧密的小圈子,比如你的亲戚、好友、闺蜜、同事、邻居等。
这很好理解,因为工具性支持,不太涉及情感因素,也不涉及私密的情况,因此,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比如你想进一步了解某个产品,说不定群里就有专门研制该产品的人,他就会把相关信息发给你,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推广。但如果你要为了找一个结婚对象而在群里征求意见(至少我从来没有见到过),那别人怎么帮你呢?因为人家对你的几个候选对象不熟啊,而且,即便对你的候选对象熟悉,也不太可能提供参考意见吧。像这种涉及到情感和私密的事情,就只有向你的小圈子求助了。
也就是说,你既要有大圈子,也要有小圈子。但无论哪个圈子,都是需要有所选择的,也就是要结交“对的人”。
比如,要确定你的大圈子能不能提供工具性支持,就要考虑圈子里有没有这样的人:能够提供你所需的信息的人,在公司其他部门或不同层级工作的人,在同一行业不同公司工作的人,从事你所在行业的研究的人,等等,总之是对你可能有帮助的人。
再比如小圈子,你要有一些在你的部门或单位工作以外的人,这样你在私下与他分享与上司或同事之间的关系时,不会有所顾虑;要有一些家庭状况与你相似的人,这样当你说出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惑时,他们能够感同身受;要有一些与你人生经历相似的人,他才能理解你的烦恼和感情。
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需要帮助别人,这是一条天经地义的法则。所以,那些热心发言和提供信息的人,才能在圈子里树立自己的声望。如果你长期潜水,别人对你也不了解,那你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要大打折扣。
要知道,价值是需要交换的,只有当你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证明你有价值,这样别人也才会向你提供有价值的东西,给你提供帮助。
但这又是矛盾的,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一天到晚地关注群里的信息并发言,那你还能做什么事呢?因此,如何做到既不是漠不关心,也不是过于浪费时间精力,你就需要学会自控和时间管理。
我的做法,虽然不一定能够为你效仿,但我觉得,可以提供参考。我大概是这样的:写作的时候,除非是必须接的电话,一般不接电话,也不看短信,更不用说微信、QQ、邮件了;看书的时候,会接电话,但不会接没有名字的电话;中午吃饭到午休前,以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会翻看短信和微信;每天上班,会浏览一下邮件。
这样,既不会占用很多时间,也不会错过重要的信息。而我经常看到很多年轻人,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无论是上课、上班、看书、做作业、写作,一听到提示音,马上就查看短信、微信,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现在有人研究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我认为,碎片化的时间,要么用于处理碎片化的事情,比如回回短信、微信、邮件、看看短文章,要么把碎片化的时间读几页书,或者听听喜马拉雅上的节目,这样也能在一段时间里把一本书读完,或者把一本书听完,——我就利用上下班在车上的时间,听了好些书了。
原标题:职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类人脉关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