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现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曾获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师”,重庆市首批“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十二五”期间(2012年--2016年)获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先进个人。
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等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和《沙坪坝文化地图》等书籍。歌曲《又唱红梅赞》获重庆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获2016年重庆市司马迁奖。专著和研究课题两次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奖。
作者〡李波
沙坪坝区西部,中梁山脉西侧至缙云山脉之间,有一座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学城,在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有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后勤工程学院等14所高校,有超过20万师生入住学习。毗邻的,是中西部地区首家微电子产业专业园区,这就是占地37平方公里,为优化和提升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建设的西永微电园。
在这片近10余年来突飞猛进充满高新科技和现代文化韵味的土地上,有三处抗战遗址卓然而立,用一种穿越了历史的目光,扫视着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它们就是伴随大学城崛起,同期修复重建后的重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和张治中旧居。而在陈家桥街道白鹤村的冯玉祥旧居,不仅是沙坪坝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发端之所,更是大学城建设最直接的“见证者”。
一、文化守卫者需要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
2003年4月4日,重庆市政府第五次常务会通过了《重庆市西部大学园区规划》,重庆市大学园区正式落户沙坪坝区虎溪镇。6月18日,重庆市大学城在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科技景观大道C标段起点处正式破土动工。而在20天前,冯玉祥旧居修复工程在距此奠基处直线距离不到200米的地方,已悄然动工。此时,沙区文广局新一届班子,仅到任才刚刚两个月。
根据区委安排,我与吴波同志在2003年3月31日搭档组建了区文广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到任就适逢设立重庆大学城这一重大事件。凭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文化人的责任感,我们发现,在初定的西部新城开发和大学城建设规划中,对文物保护这一个重要法定内容有所忽略,这不仅会造成我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失误和被动,更严重的后果将可能导致大学城缺乏文化积淀、西部新城历史文脉的断裂和缺失。
于是,我们迅速提出在大学城建设中文化工作要有所作为,而重点又应落在文物资源发掘和保护上,因为文物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资源,塑造城市特有的文化个性,才不会让新兴的城区成为文化的荒漠。这一思路,得到了时任区委书记魏益章的高度肯定和充分支持,在到任刚一周的时间,我们就组织召开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如何全面介入重庆大学城的开发建设”专题会,提出要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要以文化养分滋养人的身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必须即从文物保护着手参与大学城建设,并成立了沙坪坝区西部文物普查及保护开发领导小组。
为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辖区内现有文物资源,我们抽调刘德培、郭小智等同志对全区文物布点及状况进行了逐点访查,其中尤以西部地区即将建设大学城的范围为首要目标。短短两个月时间,在资金紧缺、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我们就清点出文物点430余处,其中陪都遗址110处、古墓葬257座、古建筑9处、古桥梁26处、古遗址7处、石刻(造像)21处(尊),对那些保存完好、文物价值较高的文物保护遗址(遗迹)划定了保护范围,设立了建控地带、竖立了保护标志。
在摸清文物资源家底之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沙坪坝区作为抗战遗址遗迹的富集区,将抗战时期遗存下来的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利用,将有利于延续城市的文脉,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为了能保护好、利用好我们丰富的文物资源,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了全区文物保护开发规划,以修复名人旧居为切入点带动博物馆群建设,以整合文物资源为契机树立城市品牌效应,制定了“全面挂牌,分类保护、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文物保护工作计划。
二、文化保护者不惧筚路蓝缕的艰辛
在沙坪坝的历史上,对一个文物旧居的完整修复还没有过先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要说是筚路蓝缕艰难前行也未尝不可。冯玉祥旧居的产权当时是归属于虎溪电机厂,我们竭力从有限的经费里挤出一点钱,把旧居的产权收购了,这在沙坪坝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是首次尝试,是我们手头第一个有产权的文物遗址。因新班子上任、配合大学城建设是年中才发生的事,年初没有事先预算文保经费,我和吴波书记在区委、区府的支持下,四处联络,最终以单位名义和个人信誉作保证,联系到市里一家有实力的国有建筑公司,说服他们垫资进场,算是解决了修复建设资金的着落,这才让修复工程得以起步,而这在当时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冯玉祥旧居修复工程于2003年5月29日正式开工,主要是采取部分落架的方式,对朽蚀、损毁的建筑构件,依据原貌进行修复,对还能够使用的部分建筑构件如有彩绘的梁袱、部分梁柱,经过加工修缮后复原,以求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工程组的张清、蔡渝滨、沈立、段小莉等同志,每天清早就乘车翻过歌乐山去到在陈家桥的工地,与村民交涉用地赔偿、与施工单位现场商定工作方案、跑材料供应商落实当时市面上不容易买到的旧圆木和青石板,边学边干,由文化工作干部迅速变身成为“现场施工员”。7月中旬遭遇持续高温天气,为了不延误工期,工程组说服施工单位调整作息时间,早上4点多开工到上午11点半休息,下午5点半动工到晚上9点左右,工程组的同志也与工人们一道,坚守在现场督促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
在对冯玉祥旧居进行落架式拆除时,张清发现一根木柱上张贴着刊有冯玉祥在宜宾等地开展抗日献金运动消息的抗战时期报纸,品相完整、字迹清晰,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文物收集组的同志,并要求施工单位妥善保管。但由于当时从事文物收集的同志都是从不同岗位抽调来的,对文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天后才到施工现场,虽然工人们已经将这根柱子做了标记,但由于正逢下雨,在堆放时受其他沾了水的木柱碰撞,贴在柱子上已近60年的报纸已经有了破损。我们结合这个惨痛的教训,立即组织文物组的同志学习政策和文保常识,以此为鉴,要求文物征集组的工作要更仔细、更迅速、更高效,并由此开始培养出了后来那支熟悉业务、严谨高效的沙区文保工作队伍。
当年6月底,文广局调研员马恒骅和石仕荣、田其庄、王海波、周克庆等5位同志专程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证资料。为了挤出更多查找档案资料的时间,他们靠近档案馆租住在一家条件较差的招待所里,早上一开馆就进馆,查找索引、递交申请,等资料从储藏室到过渡室按规定摆放两小时之后,就立马进去查阅,短短一周共调阅卷宗139份,收集到了冯玉祥的有关文史资料417页。
经过三个月时间,冯玉祥旧居从旧址拆除、土地置换到整体院落修旧如旧,在2003年8月31日完成了主体竣工。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奇高的效率了。随后经过文物征集、资料整理、精心布展,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题写馆名的“冯玉祥旧居”,在当年12月6日举行了开馆仪式,正式对社会开放。
三、文化捍卫者有彰显传承城市文化的责任
冯玉祥旧居是沙坪坝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次深度试水,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开展文物保护,为新兴城区了保留了文化遗存和历史印记,为地区新的腾飞加注了文化渊源传承,同时又摸索积累了文保经验、丰富了文保工作的思路。
我们又以此为起步,逐步启动了西部城区另外两处抗战遗址的修复工作。2003年6月29日,“张治中旧居”周边环境修葺动工,同年末又开始了“郭沫若旧居”修复启动工作。2004年4月12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还特别指示:“对郭沫若旧居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修,供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5年9月7日,重庆郭沫若旧居纪念馆开馆。2008年1月15日,重庆张治中旧居纪念馆开馆。通过对这三处名人旧居的保护,丰富了西部新城区的文化亮点,提升了大学城的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品味,也促进了抗战文化旅游和周边文化资源的发展,在全区范围内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2005年1月,冯玉祥旧居被中央统战部挂牌“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参观点”。2013年,郭沫若旧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和张治中旧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对文物遗址遗迹保护重建的同时,我们还强调了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在2005年初,我们组织历史和文物专家学者组成了《抗战名人在重庆》系列丛书编写组,先后编辑出版了《重庆沙磁文化区创建史》和《为国为民不为私——冯玉祥在重庆》、《雾都银杏——郭沫若在重庆》、《和谈、合作、和平——张治中在重庆》,以及第一部全面、客观、真实反映重庆抗战时期遗址遗迹的《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等一批具有填补文史研究空白意义的丛书。在随后的几年间,沙坪坝区的文物保护、文史挖掘工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量卓有成效的文物保护工作赢得社会的认可,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关注。2006年,沙坪坝区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正是让历史与现实交融的一项在传统中创新的工作,只有通过传承历史记忆,才能让现代文明汲取历史的深厚滋养。而文物保护工作,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执着与坚守。唯愿历史传承,文化长在,文明长在。
作者简介:李波,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第一届设计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组织编写了抗战名人在重庆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