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吉芳

曾任《少年先锋报》新媒体总编,创办《先锋家长手机报》。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高级评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人社部茶艺师实训指导师,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

现重点研究茶文化,倡导生活教育·生活茶道·生活禅心,以茶道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

郭吉芳:遇见你,已越五千载……
  2017-10-21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神农氏发现茶,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和传播,茶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在全世界扎下了根。茶叶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源地,每个中国人都颇感自豪!

QQ图片20180116145346.jpg

一、中国茶品饮演变

中国人对茶的品饮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过程。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就是今天我们的茶依然有药用价值,如老白茶就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汉方药房都有老寿眉卖呢。


2、西周、东周:3000年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诗经》上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即指苦菜;荠,即指荠菜。茶的最初名字就是“荼”,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三大功效,故常入中药。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饮茶技艺进一步改进,对水质的讲究和茶器的精致要求,从而出现了斗茶,并成为了一种风潮。文人雅集少不了茶,所以在宋代诗人词人的作品里,有很多关于茶的内容。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地扩大,茶叶产量迅速递增,有力的促进了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国际茶叶市场日渐衰落。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中国人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火来生煮羹饮,就像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食饮同宗”,茶在作为饮料之前,它是被食而用之的。我们的祖先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食而用之。


又古人有“药食同源”之说,人们在长期食用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它的药用功能。可见茶的药用阶段与食用阶段是交织在一起的,只不过,人们把茶从其它的食物中分离出来,是从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开始的。所以最早记载饮茶的既不是“诸子之言”,也不是史书,而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之条目。

茶经历了从食用、药用到饮用的演变,三者之间有先后承启的关系,但是又不可能进行绝对划分,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哪怕是到了我们今天,茶以品饮为主,同时也是一种保健药品,云南的基诺族至今仍把茶叶凉拌了做菜吃。

1、药用:茶的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据此,一般认为是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并以茶为药。如果以神农氏为中国使用茶叶的鼻祖,那么茶的药用历史已经有近5000年了。或许,神农的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神农用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从西周初年至秦的1000多年里,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记录极少,说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吃茶的人也很少,很可能仅限于少数社会上层人物。《神农食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用了“服”字,而不说饮,并且强调茶的药用功能,说明至少在秦汉之际,人们已经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同时也说明茶在这个时候仍不是饮料。也就是说,至少是在中原地区,茶在由食物到饮料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药用时期。

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医治多种疾病。

东汉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东汉增广《神农本草》的神农本草经:“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三国魏吴普《本草》:“苦荼,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痺,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不老。”

三国魏张揖《广雅》:“饼荼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酒醒,令人不眠。”

西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荼,令人少眠。”

南北朝任昌昉 《述异记》:“巴东有真香茗,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茶经》更是全面论述了茶的功效:“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悦志。下气消食,破热气,除瘴气,清头目,治中风昏愦,治伤暑,治热毒赤白痢,止头痛”

综上所述,从秦汉之际至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的药物作用主要有悦志益思、少眠、轻身、有力、明目,醒酒、助消化。

2、食用: 早期的茶,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食物被人们用来吃的。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者做菜吃。茶叶加粮食——煮“茶粥”、“羹饮”。

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饮”,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

《晏子春秋》中就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是春秋时人,卒年在公元前500年,也就是说,茶在这个时候还是作为下饭的菜食用的。

今天我们有的地方还保留吃茶习俗,如:吃擂茶。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就是把茶作为饮料,或者解渴,或者提神。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由此中国的饮茶,在秦统一巴蜀之前,就已经在巴蜀兴起了。巴蜀的茶事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因而饮茶,在盛产茶叶的中国西南地区,应当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三、饮茶方式的转变

t01c39ee273b89c7d61.jpg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于是在茶道文化传播中将茶的核心价值观提炼为“和、静、怡、真”,在茶中品味出做人的真谛,即“感恩,分享,包容,结缘”。可见,这历经千年的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和精神的各个层面,甚至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生命里。

自豪吧,我的中国茶;自豪吧,祖国的孩子们。一不小心,你就是喝的“文化呀!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188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