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思想和艺术传统一直在“心”与“物”之间周旋往复。对照西方哲学观念和思想资源后可以得知,中国的文化传统更侧重于“心之本体、情感本位”,而西方的文化底蕴更为强调“人之本体、权利本位”。清末民初的文人严复曾用文言翻译《天演论》,其提出“群己权界”之说,国人现在对于这个概念好像还处于一个蒙昧的状态。天地之大,人事往复,人间的故事数千年绵延不绝,往往难逃一个“情”字,而这个“情”字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又可以找到“心”这个不竭的源泉。
个体的精神和外在的世界通过相遇产生了绵延不绝的联系,即“心”与“物”相互碰撞、生发出了难以触摸却无时不在的“情”。“心”为“情”本,于是便产生了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戏剧家汤显祖看重情感,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诗歌与情感,好像是父母之于婴孩,正是有情才能生诗。情感本位不仅在艺术表现时如此,同样也适用于人与人交往的世间。正是有情,才有交往,才有创造,才有生发。明人冯梦龙曾说“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汤显祖说“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可谓醍醐灌顶、千古不移之论也!
一个人,活的有情有义,便是直人,是真人,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安博,山东省鄄城县人,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专业为艺术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今就读于南开大学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美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方向为晚明书画史,年画,水陆画,艺术思想史。
发表书画史研究的论文十余篇,参加教育部项目一项(中国画写意性笔墨的文化精神考察10YJD760002),参编专著一部(《天津书画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