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先生回忆所提及的英国画家毕亚兹莱是英国19世纪末最伟大的插画艺术家之一,也是近代艺术史上最闪亮的一颗流星。他在其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具有无限影响力的插画艺术作品。奥伯利·比亚兹莱于1872年出生在英国南部的海滨城市布莱(Brighton)。他的作品风格简洁,一般只有黑白两色;但同时又很繁复,绘有精细的线条和细碎的花纹。将比亚兹莱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是鲁迅与郁达夫。鲁迅曾自费出版了比亚兹莱的画集,并评价比亚兹莱的作品:“有时他的作品达到了纯粹的美,但这是恶魔的美,而常有罪恶的自觉,罪恶受美而变形又复被美所暴露。”因此,毕亚兹莱也被冠以”恶之花”的名号。
再细读这首诗,思索作者写作技巧,其妙在虚与实、静与动、散与韵之间的相互结合,思念、寂寞本是虚物,化成蛇、化成花朵,虚的情思化成虚的乡思,实的乌发成了实的草原,虚实之间没有了界限,似乎万事万物在情爱的世界里,浑然成为了一体。同时,第一、二节描述了一种静态的思念,第三节中,化身为蛇的寂寞居然侵入了梦境,衔来了绯红的花朵,这也可理解为诗人在想象中的爱情的滋润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的青春的热情,重新发现了生命的美好,我想诗到最后的意象就如同画龙点睛一般飞跃起来,也使这首诗如同被点了眼睛一般,诗情顿时灵动起来了,有一种步入空灵时空的感觉。诗采用自由体,具有“散”的特点,又在每节结构上用ABAB韵,同时每节换韵,既使诗歌显得灵动活泼,使诗歌有如穿着一袭华丽整齐的衣裙,在爱情的草原上跳舞。
后来冯至对于自己的早期诗作也并不满意,他在1957年10月出版的《冯至诗文选集》的《序》中曾这样点评其早期诗作:“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如果说它们还有些许意义,那就是从这里边还看得出‘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不过,这已道出了《蛇》这样的诗歌作品的意义所在。在青春时代的那种深深的苦闷、纯洁而羞涩的爱恋和富于幻想的纯真奇异的想象力,不正是人的一生中最值得追忆和怀念的吗?
附:冯至诗作《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