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和瓢蜡蝉初次打交道的经历,有点像一个小笑话。
记得是一次野外观察,我看到一只长得很不一样的“瓢虫”,在一根细枝上一动不动,奇怪的是,它的触角像是藏起来了。区别瓢虫和叶甲,我比较依赖它们触角的不同,所以,习惯性地先观察触角。
犷瓢蜡蝉
这只“瓢虫”就更奇怪了,看不到触角。有时,遇到有什么危险时,瓢虫会把头、触角都收缩在一起,一动不动。我以为它正处在这样的状态里。蹲了下来,耐心等候它重获安全感,把触角亮出来。然而,就在我蹲下来的过程中,它直接从细枝上弹射出去了。
是的,弹射!这可不是瓢虫的传家本领啊!而是蜡蝉总科的昆虫们的防身绝技。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困惑了很久。后来才知道,有一种很像瓢虫的昆虫,叫作瓢蜡蝉!
五斑圆瓢蜡蝉
瓢蜡蝉是玩弹射的高手,英国有个动物学家叫马尔科姆·巴罗斯,一直想找到动物界的跳远高手。后来他把目标锁定到某种瓢蜡蝉的若虫身上,经测试,这种苦虫能跳 30~40 cm,大约是它体长的 100 倍。这个动物学家还很认真地研究了为什么它能跳这么远——原来,瓢蜡蝉若虫的一对后足有着非常强劲的刺,这些刺能像富有弹性的齿轮一样完美地咬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所以,看到瓢蜡蝉时,一定要非常缓慢地移动脚步和身体,慢得就像没有动一样,你才能好好观赏到它的尊容。否则,它们只需几十微秒,就把自己弹射出去了,比闪电还利落。
瘤新瓢蜡蝉
除了有跳远的超能力,瓢蜡蝉还是伪装高手,它们喜欢停留在藤和灌木的茎上,而且,还很会选择相近的颜色,如果不了解它们的习性,很难找到它们。
接触到瓢蜡蝉家族后,我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迷恋。据统计,中国的瓢蜡蝉有114种,这已经算得上一个繁茂的大家族了。在我的眼里,这些千奇百怪的瓢蜡蝉,就像有呼吸的宝石一样,有着非常美丽的形状和图案,非常迷人。
娜福瓢蜡蝉
我在热带雨林中穿行时,总是热切地盼望着和瓢蜡蝉的相遇,当然,如果是接二连三的相遇,那就更美好了。这样的情况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海南的尖峰岭,我在一个下午就发现了七八种从没见过的非常漂亮的瓢蜡蝉;一次是在贵州的茂兰——树荫里的枝条上,总能找到瓢蜡蝉,数量非常惊人。
茂兰发现的瓢蜡蝉,相比我在海南岛看到的那些鲜艳的同类来说,颜色比较低调。它们停留在纤细的树枝、藤条上的时候,酷似植物的尚未发芽的芽苞。
拟龟纹圆瓢蜡蝉
在通往漏斗森林的崎岖山道上,几乎每走几步,就能发现一只瓢蜡蝉。这成了我和同伴的最大乐趣。不过,拍下它们,也非常有挑战性,它们多在悬挂半空的枝干上,考验你手持相机拍摄的悬空稳定能力。拍摄姿势吃力而别扭也就罢了。这些小东西还非常敏感,极细微的响动都会让它们本能地弹射出去,那速度简直像一枚袖珍炮弹。
有时候,为把一只瓢蜡蝉拍得相对满意,会让我累得气喘吁吁,高举相机的手酸得不行——它在十分钟内简直不听使唤,无法再高高举起。
不过,偶尔也有瓢蜡蝉栖息在低矮的小灌木上,那时,我会在它附近坐下来,一边休息,一边慢慢观察它。如果没有风,树叶静止,瓢蜡蝉静止,我也小心地静止着。这拍摄前的短暂静止,真是让人身心突然安宁,只有细微的欢喜在空气中跳动,就像阳光穿星斑圆瓢蜡蝉 过树林后,只剩下小碎片在林间空地跳动。
图/文:李元胜
作者简介:李元胜,诗人,作家,生态摄影师,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市级新闻人才,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组诗《天色将晚》获2017年度“陈子昂诗歌奖”,诗集《无限事》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获《凤凰生活》杂志十周年暨幸福荟第三届“美动华人”年度(2015)最具影响力华语诗人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