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现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曾获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师”,重庆市首批“巴渝新秀”青年文化人才,“十二五”期间(2012年--2016年)获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先进个人。
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等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和《沙坪坝文化地图》等书籍。歌曲《又唱红梅赞》获重庆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获2016年重庆市司马迁奖。专著和研究课题两次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奖。
资料来源〡《沙坪坝文化地图》
主编〡李波
出版〡重庆大学出版社
冯玉祥旧居
重庆冯玉祥旧居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为晚清普通民居,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上铺小青瓦片,总占地面积2 937.5平方米。旧居分上下两重堂结构,上院为副官、后勤士兵居住地,下院为冯玉祥及子女、警卫居住地,是由前一坝、内三个天井组成的三套四合院式建筑群。
冯玉祥将军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在重庆的抗战岁月里,他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抵制蒋介石的独裁内战。1938年,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迁来重庆。1939年初,冯玉祥买下了当地乡绅张海南的小院,偕夫人、子女迁居此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七年,并为此住宅取名为“抗倭庐”。2000年,冯玉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直辖后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8月31日,冯玉祥旧居(下院)修复工程主体竣工,同年12月6日旧居正式对外陈列开放,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题写馆名“冯玉祥旧居”。
2005年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授予冯玉祥旧居“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称号,旧居以统战传统教育为主,集教育、宣传、培训、研究四种功能为一体,广泛宣传统一战线理论,继承和发扬统一战线的光荣传统。同年,冯玉祥旧居又被沙坪坝区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作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大批青少年纷纷来到此处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当地中小学更把冯玉祥旧居开辟为该校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
郭沫若旧居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为晚清巴渝传统民居,穿逗式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
郭沫若于1 9 3 8 年1 2 月抵渝,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抗战时期,三厅作为在国统区内由共产党起主导作用的政府机构,成为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动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营垒。1 9 4 0 年, 国民党政府撤销三厅,改设文化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任指导员,郭沫若任主任。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郭沫若在此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也相继问世。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了重庆。
2000年9月,郭沫若旧居被重庆市政府列为直辖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同年6月30日主体工程竣工, 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2006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旧居为第三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治中旧居
张治中旧居于2008年1月15日开馆。旧居布展以张治中将军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设置有专门的文字、图片及实物陈列室,其中涵盖了大量珍贵史料,收集了大量能很好地还原和体现抗战时期张治中将军在重庆工作、生活情况的展品。包括张治中本人曾使用的怀表、帐钩、保险箱以及大量木制、陶质实物件和纸质图片文字档案。
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乐院于1940年成立于青木关,当时办有初级班和本科班。抗战期间,该校师生住茅草屋,点桐油灯,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该校北迁,与北平艺青音乐系合并,改称“中央音乐学院”。为了纪念国立音乐院抗战期间所作的贡献,1995年,市、区两级文物管理部门,在原校旧址处修建了“国音台”纪念雕塑。当时的“国音台”纪念雕塑全体通高7米,由三个半边竖琴碑组成,寓意“国破山河在”,同时三个琴碑分而紧合,凝聚成一个整体,具有顽强挺拔的巨大张力,给人激奋昂扬的特殊感染力。在三个琴碑上,雕刻了六组合成深浮雕,分别为“迁移、建校、晨练、情深、救亡、乐魂”,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国立音乐院在重庆期间的历程,增加了“国音台”的特殊感染力,从而再现了国立音乐院在重庆的光辉历程。
2005年,因渝遂高速公路修建,经有关部门协商,决定对雕塑进行保护性迁建。选址在老成渝公路旁的天然石凿关口右边的岩石顶上,并改建为国立音乐院纪念亭。该亭充分体现了国立音乐院的历史背景和原有纪念雕塑的含义。因地处青木关、璧山、渝遂高速公路三方的交界处,该纪念亭定为单檐三角形钢混仿木结构,分指三个不同方向。2007年6月,国立音乐院纪念亭正式揭幕,素面筒瓦,寓意抗战岁月之苦,亭顶延续原纪念雕塑造型,蕴含山河破碎之坚,三方亭脊音符,分别为《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的主题旋律,为《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内涵。乐亭虽小,志趣乃大。闻风感怀,如闻民族之声在耳,如见一代音乐人意气如江河山岳,浩荡如斯,巍然如斯。亭中纪念碑陈述了国立音乐院旧址的由来、搬迁等事宜。该纪念亭不仅是纪念国立音乐院之地,也成为了参观者休闲旅游之地。
歌乐山抗战文化风貌街区
风貌街区总占地1.5平方千米,分为四个功能区: 旅游商贸区、行政文化区、沿街商住区、城镇中心公园。巴渝大地,群山屹立,唯歌乐山以其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誉中外。置身古色古香、人气和财源不断聚集的抗战风貌一条街,将令你在陪都之旅、森林之旅、田园之旅、音乐之旅中充分领略歌乐山的独特魅力。
重庆谈判陈列馆
重庆谈判馆位于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作为文化展示的核心,上千组珍贵史料及文物再现了当年重庆谈判的历史。
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
2005年初,在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旧址建立了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馆内面积900平方米,推出首展“抗战教育启示录”。展览馆主要分为“家国厄难、民族浩劫”,“国民教育、救亡图存”,“沙磁教育、国之所倚”三个单元,以大量图片、实物、资料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国民教育的艰苦抗争、蓬勃发展及“陪都沙磁文化区”的教育现状,很多史料在国内尚属首次面世。
作者简介:李波,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旅游局局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第一届设计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沙坪坝区高层次人才,组织实施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张治中旧居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主编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组织编写了抗战名人在重庆系列丛书……